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思考与探索.docVIP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思考与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思考与探索

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思考与探索   摘 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从迷茫与狂热走向成熟与理性。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应该以融入的方式,现代教学技术促使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从塞入到融合,这是技术与课程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革新型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方式与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如果应用得好,便会创设一种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开阔,但是更大地考验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在信息化的课堂中,更多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不再是传统的说教者。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融入课堂,使自己从大量的重复性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创造力献给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之中。显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自然的融合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成效的一条重要出路。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十几年来,我们的认识从迷茫与狂热走向成熟与理性。在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初期,很多老师只是为了赶潮流或者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效率而使用各种新型的媒体手段,如把多媒体当作事先写好的板书或事先准备好的练习题,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认为这样就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这只是用新技术强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人灌”变成了“电灌”,信息技术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发挥实质性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康宁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南京师范大学,2011.11.18-19)上,形象地说明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关系的四种类型:塞入式(貌合神离)、加入式(若即若离)、嵌入式(紧密结合)、融入式(水乳交融)。   融入的方式是技术应用教学中的最高层次,表现在信息技术将会自然、无缝地融入教学中,做到无法分离,能够使教学因为技术的存在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可最大限度提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优化教学,与教学的关系像亲人,难舍难分。由此可见,若信息技术应用类型停留在塞入式、加入式层次,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追求嵌入式、融入式才是正道。   在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切入点——什么时候应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课堂是主体,是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服从、服务于课堂的需要。而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需要。   1.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融合   作为信息社会的合格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高效率地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所以,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要达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堂目标来看,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对课程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担负教育使命而又有责任感的老师,都应该积极响应。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专门的一两门课程(如计算机课、信息技术文化课等)的任务,而应渗透在每一门基础文化课、专业技能课之中。   2.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应该把握得当,不是每次上课都用、每个环节都用。还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需要。通常来说,用传统手段和方法解决不好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往往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极大的(如宇宙星系)、极小的(如细胞、微粒)、极快的(青蛙捕食)、极慢的(种子发芽)直观再现出来,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要求不符,只是牵强的“塞入”,必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往往会走入下面这些误区:   (1)过度直观或具体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但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必须化抽象为具体。例如,语文中的散文、诗歌,对文字表达的抽象性的掌握,品读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本身就是这类学习的重要要求,过多地采用逼真的形象可能会违背课程本身的要求。比如,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会反对用实拍的荷塘束缚学生领略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2)用虚拟实验取代真实的实验   虚拟的仿真技术可以逼真地模拟真实现象,但是,它不能取代真实,尤其是当真实现象能够比较容易、安全、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反过来说,虚拟仿真适用于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或实验成本较高(爆炸、毒气),或者实验现象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繁殖),或者现象不容易直接观察等(细胞分裂)。   (3)牵强的网络探究   有的课程内容本身探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