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docVIP

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

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   摘要 Simon效应是指与反应要求无关的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在同侧时,个体反应更快更准确的现象。对于Simon效应的产生机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不同实验情境中获得的Simon效应有共同的产生机制。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刺激形式、排列方式、刺激一反应规则以及反应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Simon效应,即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视觉运动Simon效应源于刺激位置自动激活其同侧反应所产生的影响,认知Simon效应源于转译生成的编码间的相互干扰,两者分别与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的加工有关。   关键词 Simon效应;反应时分布;单侧化准备电位;视觉运动Simon效应;认知Simon效应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刺激反应相容性(stimulus ResponseCompatibility’SRC)是影响人类动作控制和反应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由Fitts和Seeger于1953年首次提出。具体而言,当对空间位置(左侧或右侧)做空间反应(按左键或右键)时,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在同侧(左侧按左键佑侧按右键:一致条件)较之对侧(左侧按右键,右侧按左键:不一致条件)反应更快、正确率更高(e.g.,ProctorLu,1999;梁娟,金志成,2007)。此时,空间位置为靶刺激。1967年,Simon和Rudell发现一种特殊的刺激反应相容性现象。当个体对刺激的非空间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做空间反应(如,按左键或右键、口头报告左或右)时,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对其操作成绩(反应时和正确率)有明显影响,这种任务后来被命名为Simon任务(HedgeMarsh,1975)。比如,在一个标准的Simon任务中(图1),要求被试对颜色做按键反应(红色按左键、绿色按右键),同时忽略颜色呈现的空间位置。当颜色块随机地呈现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时,被试的反应受到颜色呈现位置的影响:当颜色呈现的位置与其指代的反应在同侧(红色在左侧、绿色在右侧)时的操作成绩,显著地优于颜色呈现的位置与其指代的反应在对侧(红色在右侧,绿色在左侧)时的操作成绩。此时,空间位置为非靶刺激。刺激呈现的位置与其指代的反应在同侧时为一致条件(图1左),在对侧时为不一致条件(图1右)。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通常短于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后者减去前者所得反应时之差即为Simon效应。   从Simon效应发现至今,研究者们发现当操控刺激形式和呈现方式,比如,刺激形式为视觉或听觉(e.g.,RoswarskiProctor,2003),,排列方式为水平或垂直(e.g.,Vallesi,Mapelli,SchiffAmodio,Umilta,2005;WiegandWascher,2005)时,可以产生Simon效应。此外,当反应方式不同时,比如,反应为按键(e.g.,AnsorgeWirer,2009)、口语报告(e.g.,Wfihr,2006)、单手移动(e.g.,WiegandWascher,2007a)、双手交叉按键(e.g.,Wallace,1971;Wascher,Schatz,Kuder,Verleger,2001,),也会出现Simon效应。在Simon效应产生机制的众多理论解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双通道理论模型和反应辨别假说。双通道理论模型(Iani,Rubichi,Gherri,Nicoletti,2009)认为,Simon效应源于受控(间接)通路和自动(直接)通路的相互影响。相关的刺激属性(比如,颜色)在受控通路中通过短时联结激活任务所要求的反应,无关的刺激位置在自动通路中通过长时联结自动激活其同侧的反应。如果这两条通路中所激活的反应一致,则反应加快;如果不一致则产生冲突进而延迟反应。反应辨别假说则认为,Simon效应主要源于工作记忆中表征刺激位置和表征反应位置编码间的交互作用(AnsorgeWUhr,2004;WfihrAnsorge,2007;Wtihr,Biebl,&Ansorge,2008;Zhao,Chen,&West,2010)。虽然这两种理论对Simon效应产生机制有不同观点,但是在各自角度下,他们都认为在不同实验情境中获得的Simon效应有共同的产生机制。   然而,通过反应时分布分析(Response TimeDistribution Analysis)和单侧化准备电位(Lateralized Readiness Potential,LRP)分析,近年来有研究(Wascher et al.,2001;WiegandWascher,2005,2007a,2007b)发现在不同实验操作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Simon效应。Wascher等人(2001)发现:视觉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