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既远且近大陆和时代.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个既远且近大陆和时代

那个既远且近大陆和时代   拉美文学,曾经在上世纪中国大陆两度引起关注,掀起译介高潮。一次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大陆大约出版了300多种关于拉美的出版物(包括著作、工具书、地图、图片等),包括近80种文学类著作,涵盖了古巴、智利、巴西等16个国家和地区;总印数超过60万册。另一次是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以及博尔赫斯、巴尔加斯?略萨等小说家的作品都陆续被翻译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还推出了一套“拉美文学丛书”,这些来自千山万水之外的作品滋养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文学。   虽然,从数量上看,1980年代的拉美文学译介仍旧远远不能和欧洲文学的汉译相比,但是却以整体的面貌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1980年代中国文学艺术水准的“寻根文学”以及“先锋文学”,在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上,在语言、叙事、时空、主题等方面的探索与开掘上,无不直接受到拉美文学的启发。   进入1990年代,随着文学在整个社会格局之中逐渐被边缘化,拉美文学回落到似乎属于它的“小语种”文学的一隅。根据《全国总书目》的统计,1990~1999年间总共出版了100种左右的拉美文学翻译作品,其中近2/3来自云南人民出版社自1987年开始出版的“拉美文学丛书”。但“拉美文学丛书”中的很多作品,没有像1980年代一样受到读者追捧,而是堆积在仓库之中蒙尘。曾经在1980年代拉美文学热中因另类而显得有些落寞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却成为1990年代的“文化英雄”之一,并被作为后现代文学大师备受推崇。   2010年以来,伴随着巴尔加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北京上海之行,乃至终于获得作者授权的《百年孤独》全新译本的出版,拉美文学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今年5月15日,拉美文学巨擎、墨西哥小说家卡洛斯?富恩特斯辞世,再度将我们的视线引向那个既远且近的大陆和时代。   过早被遗忘的富恩特斯   其实,半个世纪以来拉美文学汉译的核心基本围绕的是同一代(1960年代)的作家。除了稍早一些的博尔赫斯与胡安?鲁尔福,其余诸如聂鲁达、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等人,均为拉美1960年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后两者正是所谓“文学爆炸”四大天王中的最富盛名的两位,另外两位就是卡洛斯?富恩特斯与胡利奥?科塔萨尔。   1979年林一安发表在《外国文学动态》的文章就已经提及富恩特斯的名字。近30年来,我国已经翻译出版了富恩特斯的5部小说以及《墨西哥的5个太阳》、《我相信》这两部随笔集,但他在中国大陆的知名度显然还是不能与两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龄人相提并论。尽管富恩特斯早在1990年代就已拿齐西班牙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奖,但一直等到年过80,富恩特斯也没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他逝世之后,很多人都为此惋惜乃至鸣不平。   的确,作为拉美1960年代最早出道、最早获得国际声誉与影响力的作家,富恩特斯好像过早被遗忘了。这位具有1/8德国血统、出生于外交官家庭的小说家,同大多数苦出身的拉美作家不同,从小就过着优越的生活,曾经随父亲在世界很多城市(蒙得维的亚、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华盛顿等)生活过,这使得他一度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直到有一天,在华盛顿读英文学校的他因为墨西哥政府宣布石油国有化导致被美国同学排斥时,他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墨西哥人。这一国族认同一旦确认,便至死不渝。他的小说似乎只有一个主人公,就是墨西哥。所以当墨西哥历史学家恩里克?克劳泽在奥克塔维奥?帕斯主编的杂志上发表质疑富恩特斯墨西哥身份的文章时,富恩特斯便与帕斯彻底决裂,至死没有和解。   富恩特斯的国际化背景与他一成不变的“墨西哥主题”使他的文学创作具有了博尔赫斯式的意义。同样受英语教育长大的博尔赫斯对于阿根廷文学而言,乍一看是欧洲风格,细一品还是本土调调。博尔赫斯就是以这种似是而非、潜移默化的方式将阿根廷文学带入现代化进程。富恩特斯也一样。所以,尽管分道扬镳,但作为同胞帕斯也高度评价前者对于墨西哥民族文学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作品中,并存着不同的声音,每一种声音,每一种方言,都同样是他的语言:在这一混合体中如何区分哪个是墨西哥的,哪个是外国的?墨西哥文学正是由这些声音撞击或融合而成……”   1958年,富恩特斯发表《最明净的地区》,一些学者甚至将此作为“文学爆炸”的开端。对于“文学爆炸”而言,富恩特斯是当之无愧的领路人、核心和“催化因素”(何赛?多诺索语)。这一点可以从两个层面得到体现。从文学生产与传播层面来看,他是第一个通过自己在全球的文学代理人来控制自己作品的翻译与出版、第一个被美国评论家视为一流小说家、第一个与欧美大作家建立牢固私人友谊的拉美作家。当他看到多诺索的《加冕礼》之后,给后者写信说:“没有更多的人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