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课件.ppt

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课件

药物治疗 包虫病的药物治疗已经成为主要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抗包虫药主要包括苯并咪唑类化合物,其中甲苯咪唑、阿苯达唑最为常用。阿苯达唑则是《WHO包虫病诊治纲要》推荐的首选有效抗包虫病药物。 (1)药物治疗适应证:①全身状况无法耐受手术的包虫囊平均直径>5cm的单囊型、多子囊型、内囊塌陷型肝囊型包虫病。②包虫囊平均直径>5cm,但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单囊型、多子囊型、内囊塌陷型肝囊型包虫病。③包虫囊平均直径<5cm的单囊型、多子囊型、内囊塌陷型肝囊型包虫病。④手术及介入治疗前后辅助治疗。 (2)药物剂型:阿苯达唑片剂、阿苯达唑乳剂。 (3)药物剂量:阿苯达唑为10~15mg/(kg·d),早晚餐后两次服用。 (4)药物疗程分为3类。 术前预防用药:服用3~7d。 术后预防用药:①根治性切除者(包括外囊完整剥除和肝叶切除)无需口服抗包虫药,定期随访(3~6个月)复查B超或CT,随访时间2年以上。②内囊摘除者术后预防性用药时间根据分型制订,囊肿实变型和钙化型定期随访,无需口服抗包虫药,而单囊型、多子囊型和内囊塌陷型服用3~12个月。 治疗性用药:建议长期口服药物治疗,随访期间定期复查B超或CT,以判定疗效和用药时间。孕妇忌用。 (5)包虫病药物疗效判定 基于对包虫病临床分型的研究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将影像学改变作为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评价标准如下: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缓解、继续加重,包虫直径增大等。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缓解或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示包虫囊无明显增大,包虫囊直径缩小≥2cm或多个病灶减少>2个,内囊分离征象;囊内容物中回声增强,光点增强增多。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影像学检查示包虫囊消失或实变及钙化。 (6)药物治疗注意事项 ①如出现过敏或不良反应者短期停用或者改用药物剂型或者其他药物种类。②随访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如出现肝肾功能损害需停药,经治疗恢复后,可继续服用。③有妊娠计划的夫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忌用。 * * 青海红十字医院 QING HAI RED CROSS HOSPITAL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 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 摘要 肝包虫病主要有囊型和泡型两种类型。目前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的手术方式繁多,不同地区诊断与治疗技术水平存在差别,流程不规范。为规范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制订了《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重点阐述肝两型包虫病的生物学特性、分型、诊断流程、术前评估、治疗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规范、规范药物治疗及随访等方面,供临床医师参考。 前言 肝包虫病,又名肝棘球蚴病,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肝包虫病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所致较常见的囊型包虫病;另一种是由多房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所致的泡型包虫病。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和家犬的急剧增多,肝包虫病已成为全世界流行性疾病,严重危害全世界公共卫生和经济发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以2%人群发病率为高发地区,我国西部人群包虫病的感染率为3.1%~31.5%,患病率为0.5%~5.0%,其中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人群患病率为5.0%~10.0%。据2010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我国西部地区包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08%,受威胁人口约为6600万,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1]。    前沿 基于18、19世纪基础与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20世纪以来近代外科学发展迅猛,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亦不断改进和创新,迈进了快速早期诊断、拓宽根治、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的时代。我国肝包虫病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牧地区,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有限。包虫病本身生物学特征较特殊,主要手术方式繁多,因诊断流程、手术操作及药物治疗不规范等原因导致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多、复发率高。部分医院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甚至>30%。肝包虫病患者首次就诊如不能得到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将大大增加多次手术的风险,亦是西部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原因之一。为了推动我国肝包虫病诊断与治疗工作规范、有效、安全的开展和推广应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外科、病理、检验、影像、介入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包虫病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西宁常务委员会上讨论,起草形成了《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希望该共识能帮助临床医师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制订最佳的策略,有效提升根治水平,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肝囊型包虫病 肝囊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