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钢混凝土受弯构件
第三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问答题
适筋梁正截面受弯全过程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与计算有何联系?
1.答:适筋梁正截面受弯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混凝土开裂前的未裂阶段、混凝土开裂后至钢筋屈服前的裂缝阶段和钢筋开始屈服前至截面破坏的破坏阶段。
第Ⅰ阶段的特点是:1)混凝土没有开裂;2)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是直线,受拉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在第Ⅰ阶段前期是直线,后期是曲线;3)弯矩与截面曲率基本上是直线关系。阶段可作为受弯构件抗裂度的计算依据。
第Ⅱ阶段的特点是:1)在裂缝截面处,受拉区大部分混凝土推出工作,拉力主要由纵向受拉钢筋承担,但钢筋没有屈服;2)受压区混凝土已有塑性变形,但不充分,压应力图形为只有上升段的曲线;3)弯矩与截面曲率是曲线关系,截面曲率与挠度的增长加快了。阶段Ⅱ相当于梁使用时的受力状态,可作为使用阶段验算变形和裂缝开展宽度的依据。
第Ⅲ阶段的特点是:1)纵向受拉钢筋屈服,拉力保持为常值;裂缝截面处,受拉区大部分混凝土已退出工作,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曲线图形比较丰满,有上升曲线,也有下降段曲线;2)由于受压区混凝土合压力作用点外移使内力臂增大,故弯矩还略有增加;3)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压应变达到其极限压应变实验值时,混凝土被压碎,截面破坏;4)弯矩—曲率关系为接近水平的曲线。第Ⅲ阶段末可作为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依据。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力全过程与匀质弹性材料梁有何区别?
2.答: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力全过程与匀质弹性材料梁的区别有:钢筋混凝土梁从加载到破坏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第Ⅱ阶段开始,受拉区混凝土就进入塑性阶段,梁就开始带裂缝工作,受拉区拉力都由钢筋来承担,直到第Ⅲ阶段末整个梁破坏,而匀质弹性材料梁没有这两个阶段,始终是在弹性阶段内工作的。
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有哪几种破坏形态?各有何特点?
3. 答: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有适筋破坏、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三种。
其各自特点为:
适筋破坏:从屈服弯矩My到极限弯矩Mu有一个较长的变形过程,钢筋屈服处的临界裂缝急剧开展和挠度急速增长,将给人以明显的破坏预兆,具有延性破坏的特征。
超筋破坏:钢筋在梁破坏前仍处于弹性阶段尚未屈服,所以钢筋伸长不多,没有形成一条集中的临界裂缝,裂缝分布比较细密,挠度不大,没有明显的预兆,具有脆性破坏的特征。
少筋破坏:受拉混凝土“一裂即坏”,构件由于钢筋应力突增且迅速屈服导致裂缝过宽或挠度过大而失效,破坏时仅出现一条很宽的集中裂缝,沿梁高延伸很高,受压区混凝土虽未压碎但已经失效,破坏十分突然,属于脆性破坏。
梁内纵向受拉钢筋的根数、直径及间距有何规定?纵向受拉钢筋什么情况下才按两排设置?
4 .答:梁内纵向受拉钢筋宜采用HRB400级或HRB335级,常用直径为12~25mm,根数最好不少于3(或4)根。纵向受拉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为了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和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作了哪些基本假定?
5. 答:根据受弯构件正截面的破坏特征,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可采用以下基本假定:
⑴截面仍然保持平面。
⑵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⑶钢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为图3-13所示:
当0<εs<εy时 σs=εsEs (3-2)
当εy≤εs≤0.01时 σs=?y (3-3)
图3-13钢筋应力-应变关系0
图3-13钢筋应力-应变关系
0 εy 0.01 εs
σs
?y
图3-14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
σc
?c
0 εo εcu εc
图
⑷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近似采用图3-14所示:
当εc≤ε0时(上升段) σc=?c[1-(1-)n] (3-4)
当εo<εc≤εcu 时(水平段) σc=?c (3-5)
其中 n=2-(?cu.k-50)/60≤2.0 (3-6)
εo=0.002+0.5(?cu.k-50)×10-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