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对言语交际影响
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对言语交际影响
摘要:中美文化群体分别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阐述了两种价值观特征,探讨了价值观差异对中美言语交际中称呼语、恭维语、道歉语及隐私观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价值观 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言语交际
1.引言
顾嘉祖(2000)曾指出:“语言与文化处于文化深层结构的底部,是构成民族心理积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属于某种文化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都会怀有明显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自己文化的行为准则持认可态度,并可能视异文化的行为习惯为“无礼”。这经常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或交际失败。本文从对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价值观差异对中美交际中称呼语、恭维语、道歉语及隐私观方面的影响。
2.中美文化价值观特征
根据Hofstede(1980)的研究,大多数亚洲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属于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群体大多属于个人主义。Samovar(2000)指出“集体主义即高度强调群体的想法、需要和目标,重视集体的共同准则和义务,重视成员间的合作。个人主义则主张个人目标、权利和需求高于群体的目标、权利和需求,强调竞争,崇尚个人的成功。”
中美两种文化群体正是这两种价值观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中国人始终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团体利益相矛盾时,往往要放弃个人利益。中国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儒家提倡“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许多世纪来它已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而美国人则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权利和机会均等,人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但必须付出努力。英语中也不乏这种体现美国人个人主义精神的语句。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Pull yourself up by your own boots straps” “Do your own thing”等等。美国人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与它的历史紧密相关。新教传统是美国传统文化哲学和价值观的根本源泉。新教的核心是上帝为中心,在上帝的意志下,个人有其尊严。因此个人尊严被视为“最为根本的终极的一项伦理原则”。
3.中美价值观对言语交际的影响
3.1 称呼语
称呼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于时间取向的不同,中美文化群体对待“老”一词的态度差别很大。在汉语中“老师”表达了学生对师长的尊敬,而并没有“衰老”的意味。“老李” “老奶奶”等词语也满含着礼貌之意。而如果我们称呼一位老年的美国妇女为“old granny ”(老奶奶),一定会令她十分不悦。另外,受权力距离的影响,中国人习惯在称呼地位、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时,在其姓后加上职务,如“李经理”“张校长”等。这是由中国人对于社会阶层的看重决定的。而美国人在与不同年龄、地位的交往时常常直呼对方名字,这正是他们崇尚的“Everyone is created equal”的生动体现。
3.2 恭维语
当人们与他人建立一种友好的人际关系时,使用恭维语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中美文化群体在这方面的差异很大。例如,当称赞家庭成员时,一位中国母亲常常这样赞扬朋友的儿子:“你儿子真可爱!”而一位美国母亲可能会直接对自己的儿子说:“You are so lovely, darling!”(“孩子,你真可爱!”)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美文化群体对“自我”的理解不同。对于中国人,家庭从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的延伸,或属于个体;而对于美国人,家庭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为避免“自我赞扬”,中国人很少当众赞扬自己的家庭成员。由于对待恭维语的态度不同,美国人的恭维语使用频率比中国人要高得多,并且人们很喜欢接受诸如“Your have done a good job”, “Your sweater seems nice”这类话语。而中国人受儒家“谦卑”思想的熏陶,把“谦虚”作为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当个体在群体中过于突出时会感觉不适应,因此常常会拒绝接受别人的赞扬。
3.3 道歉语
“道歉语”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似乎必不可少。只要发生了打扰或给别人带来不便的情况,美国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对任何人使用“道歉语”,而不必考虑故意与否。因此,“Im sorry.”是常挂嘴边的语句。而中国人的“道歉语”使用率要低得多,特别当对方是熟人时,更是基本不用。这种差异也是两种价值观差异的体现。Wierzbicka (1985)指出“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当自己的行为侵犯或打扰到别人时,理应道歉。”而中国人更强调间接交际、留面子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往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