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思考.docVIP

关于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思考.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思考

关于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思考   摘 要:农村居民点是农村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缺乏整体上的布局与调控。长株潭绿心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形条件,土地资源有限,存在农村居民点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等诸多问题,文章最后根据绿心地区实际情况,建议采用新村建设型、岛状居民点、线状居民点三大布局模式。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绿心地区;新村建设型模式;岛状居民点模式;线状居民点模式   Abstract: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s the place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villagers,it is also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 utilization of village. For a long time,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s short of overall layout and regulation. Due to its special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terrain and limited land resources, there are a number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with small scale, fragmented distribution and many other problems in Chang-Zhu-Tan Green Heart area.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it is recommended new-village building model, island-settlements mode and linear settlements mode for the layou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Keywords: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green heart area;new-village building model;island settlements mode;linear settlements mode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1-02   1 引言   长株潭绿心地区地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中心位置,北至长沙绕城线及浏阳河,西至浏阳柏加镇,南至湘潭梅林桥镇,总面积545km2,共18个乡镇。绿心地区因为受到地形地貌、道路交通、耕作半径、传统习俗等自然和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居民点布局呈现以下特征:农村居民点布点多、单个居民点面积较小、用地结构松散、没有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设施配套不全、人居环境差等。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对绿心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给了几点建议。   2 绿心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2.1村庄粗放式发展,土地浪费严重   由于村民建房的传统习惯与宅基地管理混乱,村民普遍多占宅基地建房,特别是交通较为发达的对外公路旁和耕种较为便利的地段,有的甚至占用良田建房,造成村庄无序扩张,??均、户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如株洲市马鞍村,大多数农户建设用地面积都超过了300m2,有的甚至超过了1000m2。村庄建设的浪费,导致其用地的粗放低效,给耕地平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2村内用地结构松散,集约化程度低   由于受农耕经济的影响,村庄聚落内部结构大多呈无序状态。村民随意选址建房,家庭作坊式的小工厂、牲口棚与住房交叉布局,结构混乱。村内大量小面积零散土地闲置,土地利用率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很多村民建新不拆旧,新房林立的同时旧房破烂不堪无人管理,土地闲置率较高,据统计,绿心地区仅村庄的空闲宅基地就达到5000亩,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很低。   2.3村庄规模偏小,设施难以配套   绿心地区村庄大多为历史上村民为方便生产、生活散居后逐步形成的。村庄规模普遍偏小,十户以下的自然村大量分布。过小的村庄规模,使得公共设施和生活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同时增加了占地量,增大了建设成本与环境保护治理成本,造成了土地的不经济利用,村庄达不到规模效益,既浪费了土地又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在有的农村居民点中,特别是历史较长的老农村居民点,公共设施不完善,排污下水道设施几乎是一片空白,露天臭水沟在房前屋后通过,老式厕所及猪牛圈就近分布,苍蝇蚊子多,环境卫生差,其卫生标准很难符合要求。如此不堪的居住生活环境己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格格不入。如果不进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