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农民需求视角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农民需求视角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海东个案为例,基于农民需求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解和实际需求,探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需求;农业基础设施;海东个案
  中图分类号:F1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3-0108-04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举措,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日益彰显。从概念的涵盖关系上说,农业基础设施只是基础设施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农业基础设施的产业命题最终还是归结于基础设施的产业性质。最初对基础设施给予足够注意的当推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1943年),认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带来整个“社会获利能力”(SocialProfitability)提高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有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陈文科,林后春,2000;张朝华,2009);(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林毅夫,2000;陈文科,林后春,2000;樊胜根,2002;彭代彦,200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陈文科,林后春,2000;陈杰,2001);(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研究(马晓河,2011);(5)从农村公共品的角度、农村基础设施角度来研究农户的需求的。孔祥智、涂圣伟(2006)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通过入户调查对影响农户需求偏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公共物品需求偏好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共同影响,但不同特征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白南生等(2007)基于安徽凤阳5536户农村居民的调查发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对设施具有极其强烈的需求,且需求意愿呈现出“生产型”设施优于“生活型”设施的特点。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大量研究虽然给予多种视角,但基于农户需求角度的重要研究尚不多见。关于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研究更是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阻碍了青海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青海如何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于促进青海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青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海东个案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海东地区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东”以位于青海湖东而得名。全区总面积13160平方公里。东部与甘肃省的天祝、永登、兰州、永靖、临夏、甘南等州(市)、县毗邻,其他三面分别与本省海北、湟中、黄南等州县接壤。本区地处祁连山支脉大板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山东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属于高原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现辖6个县,即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平安县、乐都县。乡镇104个,其中乡52个,镇31个,民族乡21个(藏族乡14个,回族乡6个,土族乡1个),行政村1612个。农业、工业是海东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1年1月,调查范围涵盖海东地区的平安、民和、化隆、循化、乐都和互助等六县。调查对象为该地区的普通农民,在本次问卷调查中“18%-25%岁”的占17.3%,“26-35岁”的占20.8%,“36-45岁”的占29.7%,“46-55岁”的占22.3%,“56岁以上”的占9.9%。采取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4份,有效问卷率为98.5%。
  (二)本次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涵盖了34个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有关的问题。经过统计处理与分析归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具体分析:
  1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当问到“您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否了解?”问题时,表示“很清楚”的占1.1%,“了解一点”的占33.7%,“听说过而已”的占50.5%,“没听过”占14.7%。“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1号文件从2006年实施已有6年,但所调查的农民绝大部分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不甚了解,在这样的状况下农民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不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