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思考
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思考
摘要:中国建筑师习惯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定义现代建筑中产生的种种现象。同时几千年来形成的保守、缺乏激情和个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现代建筑产生的思维方式有根本的不同。同时中国人固有的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中国文人对外来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国式表达。
关键词:外来文化;传承;创新;西方现代建筑
Abstract: Chinas architects are accustomed to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to understand and to define the phenomena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a conservative way of thinking, the lack of passion and personal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hinas inherent foreign cultural attitud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als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oreign cultural traditions by the Chinese literati way of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Chinese-style express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foreign culture; heritage; innova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是由一些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提出的一个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命题。其根本出发点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充斥的大潮中,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固有特点。这种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中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文人眼中,中国居天下之中,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协和万邦,教化蛮夷是华夏民族对待外族的一个的责任。而对于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排斥”和“包容”的态度。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子成曰:“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以赴也,蛮夷之所以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王图之。(《战国策 赵策》)。在中国文人眼中华夏文明崇高至上,其他???来民族都是蛮夷,所以对待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首先是一种排斥。
中国历史上也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魏晋时期到南北并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完成的民族文化大融合。 其次宋元时期的分别由西夏、女真与蒙古统治者省带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最后是满清政府对汉族的统治时期,汉、满文化的交流。除了这几次较大规模的民族文化交融外,也有少数是在汉族政权下进行,但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还是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完成的,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完成的。其融合的结果仍是以汉文化为主导。每次融合都为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本质上从未改变汉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轨迹。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先进文化的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化显示出了一种强大的包容性。19世纪中国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很久的国门。被惊醒的中国文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没落,西方列强带来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自己的新思想、新技术。这给长期以来以老大自居的华夏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一些激进的学者开始走出去,接受西方的文化的教育,感受中西文化的差距,觉得只有引进西方文化才能振兴中华。被称为中国人的智慧的课启超先生也总结说:”大抵社会进行,必与其他社会相接融,吸受其文明而与国之固府文明相调合,干完新文明乃出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
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学者们就提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概念“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张“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盛世危害》)。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也只是对中国传统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