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图片编辑理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年轻图片编辑理想

一个年轻图片编辑理想   腾讯网在北京的办公地点坐落在海淀区知春路的大运村附近。这个地方有一片由几所大学共建而成的学生宿舍区,街头巷尾小店林立,熙熙攘攘的青春气息让这里像它的地名一样,充满朝气。王崴每天要坐一个小时的地铁上班。她住在立水桥,那里聚居着很多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如果不特意说明,站在地铁站里的人流中,王崴看上去和擦街而过的大学生并无二样。而这个年轻的姑娘,从腾讯图片频道《活着》栏目创办伊始就担任其编辑,至今已经两年有余了。   于2010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推出第一期的《活着》栏目的宗旨简单明了:用专业影像关注普罗大众,反映社会现实,不回避真实存在的苦难。   据腾讯后台统计,两年里,《活着》共出刊236篇纪实图片故事,平均每篇浏览人数为350万人左右、有2万人参与评论。这些数据说明《活着》受到了网友们的认可。   惊心动魄的“卖肾车间”   回顾2012,王崴首先说起的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报道经历。年初,王崴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条关于卖肾的新闻。   那一阵人们都在调侃要“卖肾换iPad、iPhone”(某些报纸上出现此类充满噱头的新闻)。外界对卖肾一事只停留在猎奇层面,但鲜少有记者真正调查过“卖肾网络”。凭着多年编辑的直觉,她觉得这个“点”如果拍成一组图片故事,肯定是组好故事。   但想要摸清卖肾产业链的来龙去脉,没有摄影记者进去卧底,肯定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摄影记者都是我的朋友,于公于私,我都不想他们出事。”就在她犹豫之时,一个摄影记者向王崴表示他愿意去拍。“这名摄影记者跟我合作过很多次,我知道他是非常有专业精神的,也非常有魄力。他执意要以卖肾者的身份,去卧底杭州一个非法肾源供养基地,记录下接头、体检、配型的全过程。”   2012年5月14日上午,这名摄影记者抵达杭州火车站,与外号为“蓝天”的马仔(在卖肾产业链中,负责一些简单的管理工作的小伙儿,通常就被称为马仔)接头后,开始进入一个叫杭州“肾源基地”的地下窝点,开始了长达半个月的卧底调查之旅。   这也是王崴最紧张的15天。摄影记者与马仔接上头之后,就被安排在卖肾者的集体宿舍,等待配型。一旦配型成功,就会被安排做切肾手术。“他每天只有在傍晚放风的时候,才能偷偷给我打电话,我真的特别担心会出事,还好他是AB型血,不那么容易配上型。听着每天传回来的消息——哪些卖肾的小伙子比较愿意聊天,马仔是什么样的人,卖肾的‘标准化’流程是如何操作等等,我知道这个图片故事拍成了。”   半个月后,摄影记者趁着一次放风的机会逃了出来,还顺带解救了一个在卧底时关系很好的小伙子。随后,王崴从记者拍回的照片中筛选、编辑出26张,并特意挑了一张意味深长的照片作为这组图片故事的结尾。   “‘卖肾车间’这个名字我一下子就想出来了,叫车间,是因为卖肾网络已渗透全国,如流水线一般高效运转。”   图片故事上线之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很多地方报的记者都给我打来电话表示愿意跟进这个事件。警察也很快端掉了这个窝点,那些卖肾的小伙子们被遣返回乡。”中间经历的复杂王崴已不愿多说,不过她仍然认同:“这些小伙子在他们无法后悔之前,必须有人阻止。”   帮助沉默的大多数   王崴说,如果将《活着》当作一个人来想象的话,她希望是善良、勇敢、灵动的。   “善良指的是,我希望我们的栏目分分钟都是有人本关怀的,能直面生活中的不公、报道个体遭遇的不幸……我们有着可以迅速传播的网络平台,能为那些身处角落的群体说些什么,这个栏目才有意义。”   今年年初,《活着》栏目上线了一组图片故事《割皮救女》。16岁少女迎春在打工期间遭人纵火,全身90%烧伤。由于无力支付植皮费用,其父张进友主动提出为女儿捐献皮肤,誓要“割皮救女”。这种磅礴父爱让很多网友都流下了眼泪,在评论中表示想要帮助这对父女的留言比比皆是。   由于《活着》栏目本身不具备对公众募捐的资质,而且近年来对于募捐善款的用途一直都比较敏感,王崴每周两次的栏目更新工作也已经让她忙得脚不点地,但她觉得《活着》作为一个平台,有责任创造机会,让读者能做些事情,发挥社会中仁爱的正能量。   于是她找到“腾讯公益”,内部方便的沟通让她可以尽可能不费时地做成这件事。当在图片故事的封面下方公布了为小迎春募捐的账号之后,网友的捐款蜂拥而至。三天之内,就募集到善款50万人民币。“更令人感怀的,是影像与观者的互动。《活着》的读者不是冷漠的旁观者,更不是绝望的抱怨者,他们易感、仁爱,是草根公益的行动者,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普通人。”王崴说,“同时,我也不想将《活着》做成一个只展示苦难但不改变苦难的栏目。”   “勇敢”,王崴希望她的栏目是“第一个敢于发声的人”。《活着》图片故事中的主人公,包括抗战老兵、卸煤工、孤寂老人和流浪汉……这些站在角落里的人群有着对现实的不满与诉求。   曾在抗美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