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高窟北朝时期壁画中美感分析
莫高窟北朝时期壁画中美感分析
摘 要:莫高窟北朝时期的壁画,作为佛教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外来的种子在我国土壤上栽培出来的花朵。在美学特征传达和接受的过程中,主要由绘制壁画的艺术家或称为画工和观看壁画的观众来完成的。后者又可以分为三类:与画工同时代的信众、现代艺术家与美术史家。这四种人具有各不相同的美感体验。
关键词:莫高窟;北朝时期;壁画;美感体验;本生故事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83-01
北朝时代的敦煌壁画受到来自各地的广泛影响,无论是艺术风格、人物造型、服饰、画面构图等方面,不同于成熟期盛唐时的自成一体,都体现着外来佛教艺术为适应汉民族的伦理观念、审美趣味、美学心理需求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敦煌壁画在北朝时期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文化生活的“兼容并蓄”的态度。
李泽厚先生在《神的世间风貌》 一文中将敦煌石窟艺术分为三个时期与类型,并对这三个时期的美学风貌作了总结性的分析。其中对于北朝时期的定位是“悲惨世界:苦难之慰安,人民的鸦片。”李先生认为早期洞窟的壁画题材主要是以富于牺牲精神的本生故事为主,表现出统治者的自我安慰与欺骗,而此期的艺术音调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我们今天在这些早已褪掉颜色、失去本来面目的壁画图像中,从这依稀可辨的大体轮廓中,仍可以感受到那种带有刺激性的热烈迷狂的气氛的情调:山村野外的荒凉环境、活跃飘动的人兽形象,奔驰放肆的线条旋律、运动型的形体姿态……成功渲染和烘托出这些迷狂的艺术主题和题材,它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而在这样的美学特征传达和接受的过程中,主要由绘制壁画的艺术家或称为画工和观看壁画的观众来完成的。后者又可以分为三类:与画工同时代的信众、现代艺术家与美术史家。这四种人具有各不相同的美感体验。
首先是古代的画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具有这样一种特性:一方面他们自身的情感、信仰是在当时纷乱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另外一方面,他们将这些情绪通过图像化将之物化为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也就是李泽厚先生较常使用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正是画工们的这种艺术创作的实践,产生了艺术作品,再进而给予不同的观者不同的美感体验。
对于观者来说,当他们直面壁画时,画工们创造的悲天悯人的图像、运动、流畅的线条,很可能产生异质同构的现象。在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的观点中,外物与人内在的感情活动都受到了力的支配,如果外部事物中展示的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展示的力的样式相类似,也就是说,外部事物的运动和形状同人的心理生理同形同构,那么外部事物就能引起人的相应的感情活动。人并不是把自己的感情移置到外物身上,而是外物的运动和形状本身就是一种表现,它们表现了某种人类感情。这一点,在北朝时期的壁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飞天的形象,此期的飞天身体呈“U”字或“V”字形,转折幅度较大,具有较强的冲击之感,而飘带在适当地拉长了飞天的比例的同时,营造出一种轻盈的运动感。画工通过流畅的线条与适度的晕染,展现出力的式样,而这种式样显然符合人们对运动的认知,这种认知是没有时代或区域限制的,属于人类共同的心理体验,因此不论是谁走进北朝时期的洞窟,都会惊讶于“满壁风动”的艺术效果。但是美感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感受,是一系列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综合运动,包括知觉、表象、情感、想象、通感、理解等。具体到三种典型身份的观众而言,他们面对同一事物有相同的美感体验,也有很大部分的不同。
古代画工最直接面对的观众是与他同时期的信众,这些人同时很有可能是他绘制壁画这一活动的赞助人,或称为功德主。对于这样一些人而言,他们与画工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环境有着非常相近的体验,佛教壁画带给他们的可能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与麻痹,因此,他们与壁画之间存在着一种共鸣,按照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属于移情。这种体验,在本生故事中较为明显,描绘佛祖释迦前世种种的本生故事,通常采用表现典型场面,或者用特殊的方式凸现的是释迦前世为了其他生命放弃自己的一瞬。比如“萨埵太子舍身饲虎”这一题材,尽管有着各种表现方式,但是太子从悬崖上跳下的一瞬,总是被强调的重点。在人物形象上,没有绘出被饿虎啖食后的尸体残骸,相反以衣饰完整的、熟睡状的萨埵来表现,冲淡了残忍、悲凉的气氛,渲染了人物灵魂的高尚平静。而这样一些故事在体现佛祖的慈悲的同时,也体现了人世间的苦难,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加上画工们精湛的技艺,使得画面中的人物流露出隐忍之感,这有效地唤起了同时期信仰者的情感,不稳定的社会、战争、疾病的威胁等等,让他们在面对壁画时同样能感觉到畏怖、惊恐以及悲伤。
美感一旦产生,就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的审美领域、审美视野逐渐扩大。因此,现代观者与古代观者的体验是有很多不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