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碧城在词学发展进程中遗憾.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吕碧城在词学发展进程中遗憾

论吕碧城在词学发展进程中遗憾   摘要:作为清近女词人中的佼佼者,吕碧城与现代词学的开拓者胡适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她止步于传统词学未能向前。这种遗憾,既来源于吕碧城本人的经历与所受的教育,也来源于她在词学观上的反复不定,但归根结底,源于当时社会对才女的吹捧所造成的女性心理失衡,以及女性自身因为爱情不幸而在哀怨缠绵词体上的沉溺。   关键词:吕碧城;女性;词学;遗憾   中图分类号:I20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5-0104-06   一、引言   龙榆生编选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以安徽旌德词媛吕碧城为殿军,钱仲联著的《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也认为“圣因(吕碧城字圣因)近代女词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吕碧城可谓清近词坛的终结者。有趣的是,今人公认的现代词学的开拓者胡适,乃是安徽绩溪人士。旌德、绩溪同属宣城地区;碧城生于1883年,只长胡适八岁,两人亦可谓同时代人。而如果人们继续探究,还会发现:他们不仅是同时同地人,在人生经历、个性才情上亦有诸多相近之处。如两人都曾留学海外,视野开阔,不为时议所拘;又如他们都博学多才,各方面皆有造诣,不仅限于词坛之成就而已。以情性来说,两人也都属于独立自主、大胆时髦、好“名”之人。然而,这样一位戛戛独造的奇女子,为什么最终仅是宣告了近代词坛的终结,而不是现代词坛的开拓?和她的小老乡胡适相比,她到底欠缺一些什么底蕴或机缘?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学界重新发掘认识吕碧城的价值,其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她的时代新女性身份,探讨她的女权思想、妇女教育贡献以及她与秋瑾的交往等等;另一方面则是高度评价她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词)才华,不吝赞美之辞,甚至认为她是“李清照后第一人”。也有学者谈到吕碧城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遗憾,如刘纳的《风华与遗憾——吕碧城的词》,“很为吕碧城始终不曾尝试新文学形式而惋惜”,但谈到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词“完整严密的系统难以推翻”。王忠禄《论吕碧城的词风及心态演变》一文,则认为吕碧城成为清词的殿军,说明千年词难以为继。现有研究多??为吕碧城未能进入现代文学体系而惋惜,但对其原因则或语焉不详,或着眼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传统女性思想解放之间的矛盾,如刘洁在《徘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一文中所感叹的:“中国现代女性在争取妇女整体革命和个体解放的奋斗过程中,经历了何等的艰辛和痛苦!”本文试图以吕碧城其人其词为例,具体阐述女性在词学发展进程中的遗憾究竟来源于何处,并且把她和同一时代的胡适进行适度比较,进一步说明男女在文学开拓上所处的不同境遇,为人们研究女性词人在词史上的地位提供一种新的体认视角。   二、吕碧城其人   吕碧城的父亲吕凤岐育有四女,碧城与其姐惠如、美荪皆有才名,其中又以碧城最为出色。然而当她年仅十二岁时,父亲突然去世,族人觊觎其家产,唆使匪徒劫持其母,后虽得父执樊增祥出兵解救,碧城自己又遭自幼订亲的汪姓乡人解除婚约。家难后,碧城与其母投奔在天津塘沽的舅父严凤笙,得到了较好的新式教育。1903年,她还是个二十刚出头的女孩子,因欲往天津探访女学遭舅父骂阻,一气之下,她身无长物,孤身出走至津,幸得时任《大公报》经理的英敛之赏识,聘碧城为助理编辑,遂与京津间名流文士来往唱和,声名大著。后又求学于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1906年,更以23岁之龄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人民国后,她曾出任袁世凯公府秘书,但不久即厌倦离去。此后,她赴美求学,归国后居于上海富丽之所,放诞风流,“翩翩作交际舞,开海上摩登风气之乡”。固然而交游虽广,于个人婚姻方面却“年光荏苒所遇迄无惬意者”,此后碧城遂以独身而终老。1926年,她再度出国漫游欧美,旅踪处处。期间因一偶然机缘而戒杀断荤,盛妆出席维也纳保护动物会的大会,宣讲自己“废屠”主张,后皈依佛教,潜心编译佛学著作,遂绝笔文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碧城再次赴欧,从此一去不返,1943年,一代才女病逝于香港。   综观吕碧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奇情异彩的一生。在她所处的那个年代,吕氏之言论举止、所作所为皆可用大胆惊世来形容。在这一点上,她倒是和她的小老乡胡适极为相近。我们试举数端而论。   1.独立大胆、叛逆传统的新女性。事实上,这种特性是很早便潜藏于碧城之身的。12岁那年所遇的家难,据说便由于小小年纪的吕碧城处变不惊,大胆筹谋,投书求助父执樊增祥而得以解决。而汪姓少年的解除婚约,亦可能由于碧城的果敢坚毅,引起汪姓族人的猜疑,认为她一个小女子,现在便如此能干,将来难为良妇。八年之后,碧城与舅父言语不合,决然离家出走,孤身远行,如她自己所云:“不唯无旅费,即行装亦无之。年幼气盛,铤而走险”,看上去是一时冲动所为,但这种偶然的背后,实际深埋着自幼便大胆独立、敢做敢为的因子。   碧城更是那个时代要求叛逆解放的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