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保英 “油二代”新追求
吴保英 “油二代”新追求
对于钻探工作的求实创新让他成为了华北油田第四钻井工程公司的9项记录获得者
“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闲暇时吴保英喜欢看《亮剑》,从书到电视剧,他看了不下5遍,每次看都有新感悟。他坦言自己是个敢于和别人亮剑的人,也认为这应该是每个石油人该有的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中上演着这样一番景象——人头攒动的大庆石油会战,伴随着高亢嘹亮的劳动号子,井架在人拉肩扛中缓缓升起。老一辈石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铸就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而今,荒原戈壁上,巨型油车在蜿蜒公路中迅疾驰骋,婉转悠扬的石油之歌回荡在广阔天地间,现代化的井架高耸入云。新一代石油人正在以不同形式传承着铁人精神。
39岁的吴保英是这支新时代铁军队伍里的“硬汉”,无论是当初作为基层的技术工人,还是如今作为位于甘肃庆阳的渤海钻探石油工程总包公司第五项目部经理的管理者,吴保英对每一项细小的工作都做到精雕细琢,以保万无一失。对于钻探工作的求实创新让他成为了华北油田第四钻井工程公司的9项记录获得者,自行研究出的“吴氏打法”更是让他成为新时期石油钻井工人中的领军者。身为项目经理,带领20多只钻井队的吴保英,最大的理想就是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铁军。
25岁当队长
1992年,19岁的吴保英从华北石油技工学院毕业。一直以来,受到同为石油工人的父母影响,油田很早便成为了他年少甚至年幼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在走出校园后,他很自然地选择进入油田,开始了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华北油田第四钻井工程公司的钻工成为了他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也就此让他与油田结缘。
“当时我19岁,做的是钻工,就是井队里最基本的操作工人。可能是受到父母影响,所以自己对这个工作环境还是比较适应的,而且领导们也一直给我创造机会,很赏识我。”吴保英这里所说的领导的赏识,是他在25岁时被破格提升为队长,而没有像许多前辈一样先从副队长干起。
这看似事业上的平步青云,却绝非像吴保英说得如??轻描淡写,而是充满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艰苦拼搏以及最终出类拔萃的成绩。“其实在97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是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并且已经干了2年的司钻。”司钻这个词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他是整个操作机的技术指挥者。虽不是什么高官要位,却是整个钻井团队中最为关键,也需要承受巨大压力的职位。石油人这样形容司钻——司钻手里3条命:整个设备的命,这口井的命,同班兄弟的命。一旦司钻误操作一个步骤,就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在这两年中,吴保英所在的队的整个工作业绩和实效是最好的。如此耀眼成绩的背后,是吴保英在工作中那堪称“钢铁意志”的刻苦与认真。“我当队长也是个意外。我去那个队之前,他们一年就打了3口井,造成公司严重亏损。一次偶然机会,有人觉得我不错,推荐我去当队长。”
在升任队长后,吴保英不仅没有放弃第一线的工作,相反作为破格提升的年轻队长,他必须通过更刻苦,更认真,更勇敢的表现来获得员工们的认可。“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有些抵触我,对我这个年轻的新队长不是很了解和信任。会给我出难题,想看看我的技术怎么样,”吴保英笑道,“刚到井队的第二天,早饭之后,我开始召集全队清检已经封存了3个月的设备。作为队长,我需要对手下的设备很了解,所以每一台我都亲自打开看,当时就看到有一台设备主动轴上面的固定螺丝断了,别看只是一个小螺丝,这是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很容易被忽略。于是赶紧拉回厂里维修,工友们看到这一幕,对我这个小队长稍稍有些认可了。”
事实上,让工友们认可和佩服的不仅仅是吴保英对于工作的精益求精,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那股年轻人的“拼劲儿”。在吴保英上任以前,公司上下对这个队的评价是脸难看,活难干,味难闻,门难进。连续的亏损导致职工收入低,大家也没好脸色,更没有干活的激情。施工现场标准化搞的不好,一到夏天,营区满地都是瓜果皮,变质发霉,恶臭难闻。营地里更是时常大门紧锁,工人们的涣散程度让领导也束手无措。“我到那后从没拖过工期,一口井打了16天,工衣就没脱过,困了倒在床板上就睡,从当上队长的那天,我的房间从来就是在井厂,没在营区住过。”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井队的每一位工友。同时,吴保英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从工作到日常生活,整个队伍形成规范化管理,职工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工作效率在不知不觉中提上去了,职工们也都拿到了一些效益。
能力与责任的辩证法
2002年,随着与长庆油田会战,吴保英受命接一台新式井架,就此离开了华北油田,他的事业也顺势迎来了新的阶段。
吴保英的项目部在甘肃庆阳市西峰区,最远的油井离项目部170多公里,最近的也在50多公里处,每天除了项目部的工作,他就在这些井队里穿梭。于他而言,现场钻井是他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