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戈尔丁作品中宗教意识
戈尔丁作品中宗教意识
摘 要: 戈尔丁的小说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评论界也注意到了戈尔丁早期小说中的圣人或基督原型。如《品彻·马丁》中的纳撒尼尔,《黑暗昭昭》中的麦蒂,等等。戈尔丁往往是让这些人物短暂地露面,却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昭示出信仰的力量。
关键词: 戈尔丁小说 基督教 原罪 救赎 信仰
戈尔丁小说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评论家认为,威廉·戈尔丁是一位宗教作家。读他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尤其是早期创作中,存在着大量的宗教内容。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典故及象征,随处可见,上帝的神威和形象更是无所不在。
《蝇王》和《继承者》都被认为是关于人类失去纯真、被逐离伊甸园的隐喻。《品彻·马丁》描述了一颗极端自私的灵魂如何在死后依然奋力对抗神意,拒绝被上帝毁灭的故事。小说结尾出人意料,被冠之以“把戏”(gimmick)之说。对此戈尔丁如是说:“也许是我犯了一个错误。我高估了现代人对神学的了解。我本以为读者对神学有天人的兴趣。不过目前看来并非如此。”①同样,《自由堕落》中的萨米像马丁一样“背弃了上帝”。《塔尖》的故事本身便设置在中世纪的教堂,人与神的关系是其重要主题。在戈尔丁的后期力作《黑暗昭昭》中,前期小说惯用的寓言式隐喻结构退场了,而具有宗教意味的象征性却更加突出了。作品中大量借用《圣经》中的典故,把现代社会比作撒旦眼中的地狱,是一个“看得见的黑暗”的社会,宛如一个邪恶、暴虐、恣睢的“人间地狱”。
此外,评论界也注意到了戈尔丁早期小说中的圣人或基督原型。如《品彻·马丁》中的纳撒尼尔,《黑暗昭昭》中的麦蒂等。戈尔丁往往是让这些人物短暂地露面,却产生重要的影响,昭示出信仰的力量。可以说,宗教内容在戈尔丁的作品中比比皆是,神学家戴维·安德森称,戈尔丁的小说具有神学倾向。还有评论者称其为“卡尔文主义者”,戈尔丁答:“就我的作品看,这种说法并没有显得过于严厉……我并非卡尔文主义者,但是我愿意相信我的创作能力、性格和经验决定了我的作品中可以推导出卡尔文主义。”②
戈尔丁称自己为“并不合???的虔敬者”,即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基督徒,不遵行或奉守宗教戒律和仪式。他写小说的主旨不是为了赞颂上帝,也不是为了给读者布道,而是在于描写现实社会,在于向读者传达自己对人类生活的看法。用作家自己的话说:“我不属于任何宗教教派,所以我也不会做出任何相应的举动。”③对戈尔丁来说,对神的信仰是道德问题,因为它使人远离那种体现在唯理论和过于乐观的观众的自我膨胀,而人类的这种傲慢自大恰恰是恶与堕落的开端。戈尔丁认为从科学理性中无法推导出道德准则。他认为牛顿设想的,或者爱因斯坦所猜想的,甚至宇航员所探测到的宇宙都不过是人类的臆想,是人类头脑的产物。另有一种能包含一切真理的绝对真理,开启一切奥秘的奥秘。在这巨大的真理面前,人是谦卑的。戈尔丁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不能不信上帝……关键是如果你信上帝,就不信你自己。”④作家对自身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弱点有很深刻的了解。作家称:“我们现在懂得了,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都已经走到了人性所能发现、描述甚至感受到的边界。对我而言,这是无限的仁慈。我们明白了自身的神秘性,以及我们所处的境况的有限性和神秘性。这一点是我的人生、我的创作的主导因素。”⑤因此,他认为,对待宗教,就和对待生活,对待哲学一样,是要说明人的不完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戈尔丁小说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在于他从宗教层面上所昭示的罪与救赎的力量。
《蝇王》这部作品包含了丰富的基督教思想。彼得·格林曾言:“戈尔丁小说的寓意框架是根据传统基督教精神构思而成的。”⑥《蝇王》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小说中关于基督的思想情节比比皆是,在诸多方面浸透着基督教的教义精神。作品对“人性本恶”进行了赤裸裸的暴露和书写,这种性恶观与基督教的“原罪”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此书中用来象征人类内心邪恶的“蝇王”正是基督教传说中魔鬼的象征。
戈尔丁认为,恶是人性固有的,而不是什么政治制度或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他相信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类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是人把恶带到了世上,《蝇王》就是其性恶论的代表,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内心蕴藏的巨大的恶的潜能,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人的罪恶意念便会凸显出来,在毫无内部约束力的环境里,兽性中埋伏的“恶”就像渐渐从冬眠中清醒的蛇一样,跃跃欲试,这种“恶”是人类本身和内在的永久的毁坏力。戈尔丁看到了现代人们的盲目和罪感意识的缺失,而只有对罪感的认同才能使人具有摆脱罪的肉体需求和赎罪的愿望。所以,戈尔丁正是要唤起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罪的认知,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只要在罪责意识中,才能找到进入基督教的入口处。”⑦
神学家奥古斯丁(345—430)认为,贪婪、情欲和欲望都是原罪,而原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