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接地气”文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们需要“接地气”文章

我们需要“接地气”文章   “我们需要‘接地气’的文章。”作为副刊编辑,现在向作者约稿时,我总是反复强调这样的约稿要求。这既是我参加山东省报纸副刊编辑“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后的深切体会,更是有着70多年历史的大众日报“丰收”副刊一直以来的自觉追求。   走基层:溯本求源,涵养本原   自去年8月中旬以来,声势浩大的“走转改”活动让中国新闻界呈现一派清新务实之风。大批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用心聆听百姓心声,悉心观察、捕捉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写出了大量鲜活、真实、感人的报道。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走转改”主要是记者的事,与编辑,特别是副刊编辑没直接的关系。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只要在编辑部把作者发来的稿子认真编好就可以了。然而,一次报纸副刊编辑的“走转改”活动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改变了过去的想法:副刊编辑也要“走转改”。这次由山东省新闻学会报纸副刊工委会主办,今年6月1日在临朐沂山举行的“走转改”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省28家报纸的50余名副刊编辑参加。   在沂山深处,当我采访在歪头崮当了32年护林员的张钦耀时,他惊奇不已:“记者见过不少,接受副刊编辑采访还是头一遭。”而很少深入基层的我,对护林员的酸甜苦辣,也有了切身的了解。   沂山位列华夏五大镇山之首,森林覆盖率高达98.6%,四季风景优美。然而,对于长年累月坚守在沂山深处的护林员来说,更多的是与孤独为伍,与寂寞相伴。   在每年11月到来年4月的封山期里,护林员被大雪困在山上,有时十天半月都下不了山。出去巡山瞭望,在雪地上踩出一串脚印出去又原封不动踩着同一串脚印回来。没处取水,就铲雪回来化化吃。因为很少与人交流,变得木讷内向的护林员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没啥,习惯了。”   沂山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护林员们一年四季都得备着棉大衣。冬天的寒冷再加上潮湿,被褥和衣服都得用塑料布包起来才能防止发霉,整个林场从老到小没有不落下腿疼腰疼病的。   两天的采访时间里,我跟随护林员的脚步,走几十里山路去体会他们巡山时的辛苦。我采访了一个又一个护林员,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说起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木就像在说自己的孩子那样兴奋。这样面对面的交流,让我清楚地看到他们晒黑的脸膛与手上冻疮的疤痕;这样心与心的贴近,让我充分地感受到他们对山的热爱和对林子亲人般的依恋。   我给护林员看我编辑的“丰收”副刊,问他们喜欢哪些栏目,哪些文章。他们看后说,就喜欢像“坊间纪事”这样的栏目:说的是老百姓的话,写的是老百姓的事,实在。   采访归来,我撰写了《沂山深处,那些行走的“树”》。不用翻采访本,只要一闭眼,护林员的言行举止、经历故事、工作生活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涌现在眼前;不用搜肠刮肚地遣词造句,挖空心思编织构造,只是把采访到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片段原原本本记录下来,稿子便一气呵成。在整理的过程中,自己又一次次被那些生动的故事震撼和感动着。   这次报纸副刊编辑“走转改”活动,恰逢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70年前的1942年5月,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就是要解决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他在做结论时说:“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沂山之行,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丰收”副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答案只有四个字:“基层,群众。”“走基层”不只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态度,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溯本求源,涵养本原,只有深深扎根于我们脚下这块大地,与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血脉相通,“丰收”副刊才能根深叶茂,永葆生命活力。   转作风:以人为本,提升本领   曾几何时,人们可能记不住一张报纸到底有什么新闻名专栏、名记名编名篇,但一提人民日报都知道有个“大地”副刊;一提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羊城晚报,都知道有个“朝花”、“笔会”、“夜光杯”和“花地”副刊。人们订、买某份报纸,经常是因为爱看该报副刊。一篇小小的文学作品,甚至能让该报一时间“洛阳纸贵”。   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报纸越来越厚,副刊在报纸和读者心目中的分量却越来越轻。一方面,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让人目不暇接,各种集电光声色于一体的文娱方式让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为了时效和效益,有些报纸只为报刊副刊稍留版面作为点缀,有些干脆让它从报纸上消失。   于是有人断言,报纸副刊已经过了它的辉煌期。事实究竟如何?报纸副刊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除了信息传播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副刊编辑是否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编版、组稿的指导思想、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比如,有的对报纸副刊的前景丧失了信心,消极被动,无所作为。认为反正读者不爱看,报社不重视,于是你来什么我登什么,有什么菜做什么饭,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