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止恶、除毒和防疫繁杂事象背后文化逻辑
止恶、除毒和防疫繁杂事象背后文化逻辑
《风土记》称包裹角黍是“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续齐谐记》称粽筒以楝叶填塞、系以“五彩丝”是为了防阻蛟龙窃食,闻一多则考证这其实是由南方百越民族“文身”的习俗衍化而来的,文身的目的是为了“像龙子”、使水中的蛟龙视自己为同类而免受其侵害。这些说法,均已透露出粽子作为一种节日食物,具有止恶(特别是以鳄鱼为原型的蛟龙)、顺时的功能,与端午风俗的主题相契;最终的竞渡当亦具有此类功能。
不过,历史文献记载的端午生活风俗,并不只是今天仍然流行的食粽和竞渡,而是包括了非常繁复的饮食、巫术、禳镇和崇祀活动,这些活动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这就是:采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止恶、驱邪、除毒和防疫,应对“恶月”环境对生命和健康的威胁,消除心理上的恐惧。
自先秦以来,古人基于对“恶月”环境威胁的认识和畏惧,创造了众多因应措施和方法,包括巫术、禁忌、民间医药和卫生保健方法。其中有一些自然是属于“迷信”,但更多则属于民间经验技术和生活习惯。以汉代的相关习俗为例,五月生子不举是一种禁忌风俗;门上悬挂饰物以止除恶气,五彩丝系臂以避兵、避鬼和防御病瘟等,属于巫术行为;而采药、合药则属于理性的应对措施。东汉崔蹇《四民月令》说:五月五日要做止痢黄连丸、霍乱丸等,明显就是针对夏季的常见病——痢疾和霍乱。这些后来都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东晋南朝以后,端午风俗的具体内容和文化意蕴都因时、因地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与止恶、驱邪、除毒、逐瘟有关的内容却始终被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发展。从《荆楚岁时记》对端午风俗记载的详略来看,六朝时期,端午、夏至间的民俗活动显然以卫生防疫为主。所载相关内容有如下诸条: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踏百草,即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翦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是日,竞渡,采杂药。按……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按《孝经援神契》曰:“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成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赤青白黑,以为四方,黄居中央,名日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诗》云“绕臂双条达”是也。或问辟五兵之道,《抱朴子》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今钗头符是也。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必先剪去舌尖,以教其语。
夏至节日,食粽。按周处《风土记》谓为角黍。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五彩系臂,谓为长命缕。
上述这些习俗,在唐代大体均被保留。比如张说《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一诗,不仅提到了“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和饮酒,也提到了“长命缕”,和“合丹同姬蜒,灰骨共蟾蜍”,均属防疫保健的内容。在唐代,儿媳向公婆敬奉寓意长寿的“续命物”,似乎是一种普遍流行的端午风俗。《太平广记》引《广异记》载:赵州卢参军新婚之妻于五月五日到市场上购买“续命物上于舅姑”;又载一只狐狸化为美女媚惑王璇,“每至端午及佳节,悉有赠仪相送,云新妇上其郎某娘续命”。这些故事本身虽然荒诞,但民间于此节向长辈敬赠“续命”礼物,应是一种普遍的风习。
宋代以后,中国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南方的风土人情更多地进入了文人墨客的视野,当地端午风俗的众多事象和细节因此进入了文献记载,其主体内容仍与避邪、驱毒、逐瘟和防疫有关。
直到清代仍旧如此。如清人顾禄《清嘉录》除记载五月“修善月斋毒月”、“贴天师符”、“挂钟馗图”等项之外,端五之日又有雄黄酒、蒲剑蓬鞭、采百草、蟾酥、雄黄荷包、袅绒铜钱、老虎头、老虎肚兜、五毒符、辟瘟丹等许多名目,所用之物与所取之象,或药草、或毒虫、或猛兽、或仙佛、或灵符,人们或饮食之,或佩带之,或以洗洒,或以悬挂,十分繁杂,不能尽举,其目的则不外乎祛毒虫、驱鬼魅、避邪祟和防瘟疫。
总之,古人在端午前后所需应对的恶物众多。有些是具体明确的,如蟾蜍、蜥蜴、蜘蛛、蛇炫(以上合称“五毒”)、蛟龙、蜈蚣、蚊蝇等;有些则较抽象和模糊,如“鬼”、“魅”、“邪”、“祟”、“邪气”、“恶气”、“毒气”、“瘟毒”等。它们或直接侵害人体,或传播疾病、引发疠疫,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面对无处不在的威胁,端午时节,人不论富贵贫贱,地不分都市乡野,纷纷祀神灵、行巫术,造食物、戴衣饰、服丹药、悬符咒,凡可驱邪、止恶、除毒、祛病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