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坎坷生平与杰出创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肖邦坎坷生平与杰出创作

浅谈肖邦坎坷生平与杰出创作   摘 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本文简要介绍了肖邦的生平及其钢琴音乐的创作。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   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98-01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是波兰著名音乐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距华沙西部54公里的一座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村庄,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法国巴黎。肖邦是浪漫乐派最富天才的一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是19世纪乃至今日最具有影响力的音乐大师之一。   肖邦的父亲尼古拉斯·肖邦是个波兰化了的法国人。1787年,16岁的尼古拉斯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只身来到波兰。1794年,他还参加了波兰民族英雄塔杜施·柯斯秋什科领导的民族武装大起义。起义失败后,他来到热拉佐瓦·沃拉的一座庄园,担任法语家庭教师,并在这里结识了肖邦的母亲尤斯丁娜·齐扎诺夫斯卡。随着教学经验和声望的提高,尼古拉斯·肖邦受到华沙中学的青睐,并受聘于该学校教授法语。1810年10月,在肖邦出生7个月后,他们一家便来到华沙定居。肖邦的家庭虽不是贵族,但却与贵族阶级有着很深的联系,由于教师的身份,父亲尼古拉斯·肖邦经常与华沙文化界的知识分子接触,其中不少具有进步的意识,这种环境对肖邦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热拉佐瓦·沃拉虽是肖邦的出生地,但华沙才是他的成长之地,是他音乐生命开始的地方。   小时候的肖邦就流露出了对音乐的兴趣,尤其对钢琴着迷,1816年,6岁的肖邦跟随伏伊赫捷·齐夫内学习钢琴,随后就在钢琴演奏和创作方面显露出了极高的天分。幼年时的肖邦就表现出了对波兰的民间歌舞的喜好,经常和姐姐到广场上听民间艺人的演奏、演唱,并且可以准确的把握这些舞曲的舞步和节奏,1817年,发表了一首钢琴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1818年,肖邦在华沙举行的一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中公开登台演奏。作品的出版以及演奏的成功,立即使肖邦成为贵族的宠儿,“新莫扎特”的称呼传遍了整个华沙的上流社会。1822年,肖邦跟随波兰作曲家爱尔斯涅学习作曲理论。??人责备肖邦的作品不守常规,而爱尔斯涅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肖邦的天才是不同寻常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创作法则有自己的独创性。1825年,肖邦的第一首正式作品《c小调回旋曲op.1》出版发行,德国著名音乐杂志—莱比锡《大众音乐杂志》给予高度赞赏。   1826年-1829年,肖邦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这期间,肖邦不仅积极参加华沙的音乐活动,还与进步的文学家、诗人广泛接触,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和民族解放思想的影响,写下了《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波罗乃兹舞曲》《d小调波罗乃兹舞曲》《e小调夜曲》,若干首《玛祖卡舞曲》等。为了增加自己音乐见识,肖邦在1828年出访德国,并在那里聆听了许多音乐家的演奏,又于1829年7月抵达维也纳,在维也纳停留的20天中,不仅成功的举行了两场音乐会,还结交了不少音乐界的知名人士,比如卡尔·车尔尼(C. Czerny,1791-1857)。回到华沙后,肖邦专注于创作,并探究著名的音乐作品,当他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时,不仅在钢琴演奏和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还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音乐鉴赏大师。   1830年3月17日肖邦在华沙国家剧院第一次举行独奏音乐会。由于波兰社会时局动荡不安,为了更好的深造,寻求艺术上的发展,肖邦在1830年11月2日,携带了一杯珍贵的祖国泥土,离开了祖国波兰,前往维也纳。也许当时连肖邦自己也没想到,他这一离去竟是一生不复返。11月29日波兰就爆发了华沙起义。肖邦第二次造访维也纳并不像前一次那样成功,维也纳人因华沙起义而对波兰人很不友好,这让肖邦感到很不愉快,于是他决定离开维也纳前往巴黎。1831年9月,在从维也纳前往巴黎的途中,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华沙陷落,内心感到无比悲痛、悲愤,但他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把这种感情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肖邦在一则日记中也曾这样写道:“我在这里无所事事,两手空空,有时我只能在钢琴上弹奏出我的怨恨、痛苦和绝望。”他的《c小调练习曲》和《d小调前奏曲》就是在此时创作的。   抵达巴黎后的肖邦,开始只从事钢琴教学的工作,而他出色的演奏才华很快让他在这座欧洲文化名城上流社会的艺术沙龙中显露头角,1832年2月26日,肖邦成功地举办了在巴黎的首场音乐会。随着肖邦在巴黎音乐界地位的逐渐确立,他与巴黎文艺精英们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这其中就包括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位恋人—法国女作家乔治·桑。1838—1846年肖邦与乔治·桑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力最旺盛、思想最成熟的黄金时期,如《F大调叙事曲》《降A大调叙事曲》《f小调叙事曲》《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