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学视域下黎派音乐歌舞研究述评和意义
美学视域下黎派音乐歌舞研究述评和意义
所谓“黎派音乐歌舞”,是指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和舞蹈发展史上,以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教育歌舞、都市流行歌曲、社会]艺歌舞为核心,以明月社的歌舞]艺活动为传播载体,经由明月社同仁(包括黎锦光、黎明晖、黎莉莉、黎明健、王人艺、王人美、薛玲仙、白虹、周璇等)不断]绎和发展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中国现代通俗音乐歌舞流派。在五四精神的感召和近现代都市文化的背景下,这一音乐歌舞流派创造了诸多中国近现代音乐和歌舞]艺事业的“第一”①,树立了既不同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和舞蹈史上的“救亡派”,也不同于“学院派”的独特风格,在启蒙现代性上除了承担少量的政治教化和救亡图存的功能以外,更多的体现了基于市民伦理的对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观念的不懈追求;在审美现代性上更多地体现了基于民族本位意识的对“感性现代性”包括对舶来通俗艺术元素本土化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同时也存在历史局限和不足。黎派音乐歌舞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和歌舞]艺发展史上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就其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意义展开论述,进一步拓展黎派音乐歌舞研究的视野,深化对黎派音乐歌舞研究意义的认识,并尝试以新的视角来宏观把握黎派音乐歌舞的美学特征,彰显其产业属性,以期抛砖引玉,对当下的大众审美文化建构和反思以及音乐歌舞]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
一、黎派音乐歌舞研究的综述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大陆,主流舆论往往对黎派音乐歌舞除儿童教育歌舞以外的绝大部分冠之以“黄色歌曲”、“靡靡之音”、“大腿舞”等称谓,成为批判的对象,相关的研究往往被视为学术的禁区,即使有零星的研究,其展开程度也极为有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对“黎派音乐歌舞”的研究开始逐步加强,其研究队伍主要分布在艺术学界和文史学界。就艺术学界而言,首先,从专题学术著作来看,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的《黎锦晖评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和《黎锦晖和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是研究黎派音乐歌舞的??要论著。前者以人物评传的形式开启了大陆系统研究黎锦晖艺术生涯的先河;后者在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上更为全面和丰富,在该著第三章“进化的历史评价”中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角度对黎锦晖的历史定位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这一研究对象(黎锦晖和黎派音乐)也正在朝着真实历史定位的目标一步步地逼近”,在该著中对黎锦晖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其创作的都市流行歌曲(“时代曲”)的历史评价上较之以往更为客观和公允,应该说是一个显著的突破。这两部著作也是目前大陆学界仅有的专题研究黎锦晖和黎派音乐的学术著作。其次,在艺术学界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舞蹈史以及早期都市流行歌曲的各类教材、著作中,有关黎派音乐歌舞的一些观点和评价散见其间。如中央音乐学院汪毓和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最新版为第三次修订版,2009年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克芬、隆荫培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840—1996)(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刘青弋主编的《中国舞蹈通史》(中华民国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版)、上海音乐学院王勇主编的《上海老歌》(1931—1949)(音像制品)所配套的文字资料和他与鲍静合作编著的《海上留声:上海老歌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齐齐哈尔文联吴剑著《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1927—1949)》(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等著述中均有关于黎锦晖、明月社和黎派音乐歌舞的一些相对集中的论述和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毓和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一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程,从1984年第1版至最新的2009年第3次修订版,共计4版,对黎锦晖的《毛毛雨》等流行歌舞音乐从第一版中的“黄色”、“瘟疫”、“‘香艳肉感’的毒素”等纯粹负面的修饰字[到最新一版中给予的“庸俗颓废的小市民艺术潮流”的评价同时肯定了其对后来电影音乐和台港通俗音乐的发展的深刻影响,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音乐史学界对黎派音乐歌舞中的流行性元素的评价日益客观和审慎,同时也反映出某些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城市音乐生活的认识依然根深蒂固,这种认识既有出于对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内政外交等条件的考虑,也与对中国现代性变迁尤其是审美现代性变迁进程中某些“感性现代性”因素的认识模糊有关。再次,根据在中国知网检索自1981年迄今涉及黎锦晖、黎派音乐歌舞和明月社的艺术类期刊论文109篇和1999年迄今部分优秀硕士论文8篇,发现相关研究自新世纪以来呈明显增多之势,研究的领域和思路也更为开阔。通过对这些论文进行初步的归类和分析,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存在引用史料重复率高、对黎派音乐歌舞内部各领域之间的研究不平衡等现象。具体而言,有以下表现:对黎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