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文学延伸“世俗化”生活不同境界
                    当代文学延伸“世俗化”生活不同境界
    最近读解志熙先生的《“古典化”与“平常心”——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若干断想》一文,启发甚远。这篇文章强调了两点,做学问要有“古典化”方法,工作中要在当代性与历史感,主体性和客观性,批评性的激情和学术性的规范之间达到某种合理的均衡,才有利于学科的成熟。其次,还强调要怀有一颗“平常心”,只有用平常心态来代替那些所谓的“不平、不甘、无奈、固执、计较”的心态,才有望将危机变成转机,使自己的学科研究走上学术的正途。由这篇文章所引发的,是对自己学科(当代文学)于当下的一些发展状况的感触和思考。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文学是一面镜子,一面反映社会生活的镜子,所以,谈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满足一种个人兴趣的需要,也可以认识形形色色的社会和人生。自20世纪末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文学开始进入消费时代,而关于当代生活世俗化的说法也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现代化的目标就是要改善生活,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就是世俗化的进程。对于我们当下,虽然也常常会产生英雄的故事,但多数作家还是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普通人、老百姓的身上,反映他们平凡的,甚至常常是平庸的、“一地鸡毛“的烦恼人生。”[1]显然,广大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常常不是如何去追求远大的“革命目标”,而是怎样过好平凡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世俗化”说起来不那么崇高伟却是最真实的人生。 
  但是,在“世俗化“的道路上,有的人活得充实,有的人活得空虚;有的人在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有的人却虚荣一时,虚度一生。由此看来,世俗化生活其实也是有不同境界之分的。因此,当代作家的任务是写出世俗化生活的不同境界,在平凡中触摸读者人生虚无浩瀚的灵魂,给予读者心灵上的疗养和慰藉。下面,通过几部当代作家的作品的解读,来讨论与读下不同的作品是怎样写出世俗生活的不同境界的。 
  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读余华《活着》 
  余华的小说旨在叙述人生的无常与生命的坚韧,写的最为精彩的,我认为是《活着》。小说开篇写主人公福贵喜欢赌博,结果输光了家产。这本是一出悲剧,但作者笔锋一转,却写出了喜剧意味:就在福贵输光了家产以后,开始了土地改革运动,而福贵因为赌博成了穷人以后,竟然幸运的躲过了一劫,而那个赌赢了的家伙龙二,却因为赌博成了富人以后被打倒。作家在此就写出了“福祸无常“的人生,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这里面是有人生哲理的:一方面福祸无常,所以不可能永远幸福,不可能万事如意。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福祸无常,所以深处逆境也不灰心、不绝望,自强不息,与命运周转,等待时机的转变,幸运重新降临。”[2]《活着》的开头看似平常,其实是很有哲理的。在今天,许多家庭因为赌博而妻离子散,贫困潦倒,这样的悲剧数不胜数。还是不要因为福贵那样的“奇遇”而异想天开的好。福贵看似逃离了政治的劫难,但生活在那个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里,他却无法逃离贫困生活的劫难。妻子、儿女都因为种种的不幸而离开了他,他在命运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变得麻木了,但余华没有像鲁迅那样去针砭麻木,他对于福贵的态度,更多的事理解和怜悯。小说的最后有一段心理的独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作者在此就写出了一层心意:“麻木固然可悲,但换个角度,麻木的生活是否也或多或少显示了生命的顽强呢?太多的苦难使他们只能麻木的活着,我们应不应该表示理解呢?余华就是这么做的。这样的立场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令人鼓舞,但却是在冷漠中透出了一种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 
  二、凡人无小事——读刘震云《一地鸡毛》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而是以非常传统、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 
  自视有些清高的主人公小林和他妻子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京,慢慢有了孩子有了房子。随着生活烦恼的不断增加,使曾有过宏伟理想,对局长处长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林思想开始转变。为了调动工作,清高的小林和妻子也开始四处找关系,买贵的礼物不值得,买便宜的送不出手,最后买了一箱可乐,被拒绝后感到窝心也为花了钱感到心疼;对门为了使自己孩子有个伴,帮忙把小林的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感觉孩子成了“陪读”,“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也只能自我安慰一番;买大白菜可以报销,为了不吃亏,小林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帮同学卖鸭子,被单位发现,小林本着“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来假亦真,说假话者升官发财,说真话倒霉受罚”想法,说谎逃过了领导的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