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百年历史吉尔吉斯陕西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入百年历史吉尔吉斯陕西村

走入百年历史吉尔吉斯陕西村   130多年前,我国的一些陕甘回民,穿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到了中亚,后来分别留在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卡拉库尔、托克马克、奥什、伊塞克湖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如今,居住在中亚陕甘回民的后代东干人,还保留着我国晚清时的回民习俗,依然信仰着伊斯兰教,并虔诚地遵照穆斯林的教规和习俗做礼拜。和他们交谈,你真以为自己在黄土高原上。   和东干人交谈,你真以为自己在黄土高原上   在吉尔吉斯斯坦一个叫卡拉库尔的小城,几个陌生人敲开了我的门。他们说,听说这里来了位中国女人,特地跑了10多公里来看看我。我记得其中一位30多岁的汉子说,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中国女人,而且是站在他面前,会说汉语的中国女人。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上次来看我的那位黑明先生又来了,他说,明天一大早开车来接我,去他们的农庄看一看,那里的许多人都想见见我。   第二天,我随黑明先生来到离卡拉库尔八九公里远的一个大农庄。离大门还有百米远,就看见道路两旁挤满了人,男女老少有上千人。姑娘都是短袄长裙绣花鞋,梳着过膝的大辫子。妇女都是盘头长裙配着长褂儿,上岁数的男人还穿着长袍,带着礼帽或者小白帽,年轻小伙西服革履,大家几乎是满身簇新。站在前面的几个人吹着唢呐,敲着锣鼓大步迎了上来。一位长者端着一碗家酿的苹果酒,还有一位妇女端着一盘油香(油饼)来到了我面前。长者说:“我代表农庄欢迎你——中国舅家来的客人。100多年了,娘家终于派人来看我们了,祖国啊,没有忘了我们……”长者最后声音都有些哽咽。一群小孩高声喊着,大清国来人了!大清国来人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相信,这些人确实多年没有见过中国人,更没想到还来了个能说他们陕西方言的乡党(乡党,陕西方言老乡的意思)。那一刻,我顿悟出血浓于水的味道。打那时起,我知道了生活在中亚这片土地上的东干人就是晚清时迁到这里的中国回民。   清朝同治元年至十二年(1862-1873年),当地的陕甘回民,大约有2万人穿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于1877年1878年和1879年分三批进入了中亚,后来分别留在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卡拉库尔、托克马克、奥??、伊塞克湖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据悉,当时到达那里的实际人数大约有1万人。如今,130多年过去了,居住在中亚的东干人已达15万人。生活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亚三国的东干人,跨国走亲就如赶集一样平常。   这些人迁到了中亚后,仍然信仰着伊斯兰教,并虔诚地遵照穆斯林的教规和习俗做礼拜和去麦加朝觐。一般东干女子也不允许与当地人通婚。目前,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库尔的清真寺就是130多年前,西迁的回民自己筹集资金修建的,至今仍在使用。只是这座清真寺外表是红砖绿瓦,屋檐和屋内全是雕梁画栋,纯木结构,整个建筑是靠榫卯搭建而成,没用铁钉和水泥。风格独特,一幅大清朝建筑的模样。如无人指点,现在的人哪能想到这是一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我曾不止一次地问东干人,你们是中国的回民,来到中亚后为什么就变成了东干的称谓呢?20年前,初次见到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通讯院士、历史学博士穆哈麦德·苏三洛教授时,他告诉我,东干就是指东甘,即东部甘肃的意思,他认为东干是音译词。也有人说,东于是指东岸,这些穆斯林来自黄河的东岸,由于音变,东岸变成东干了。也有人说是陕西潼关的音变,可是我还是认为东干一词和突厥语有关。在新疆,突厥语将回民一般称为通岗,来到中亚,通岗一词疑受俄语的影响,其中的t音变成d音,通变成了东,而岗音后面的ng也随着当地突厥民族的语言习惯变成了干音,随西域突厥民族的称谓,就叫成了东干。时至今日,这些晚清西迁的回民还是喜欢称自己是中国的回回或老回民,而不喜欢东干这个称谓。   你不得不钦佩这些中国回民的聪慧和睿智,在远离祖国13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不但在中亚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且还保留着晚清中国回民和中原人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点。听他们之间的交谈,你真以为自己回到陕西和甘肃的黄土高原上。   130多年来,东干人与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共处,且在通用俄语的环境中,还基本保留了中国西北方言,同时也吸收了一些俄语及突厥语词汇。东干语中的有些词汇保留了130多年前的中国西北方言,如称商店叫铺子,管政府叫衙门,管领导人叫头子,把警察叫做衙役,把妇女叫婆娘,将路费叫盘缠,把飞机叫风船,领导副手叫做帮办,中午饭叫腰食,银行叫钱庄子,朋友叫联手,把健康叫刚强,把玩儿叫浪,印刷叫拓,出版叫出世,只有学堂而没有学校这个词。因为长期生活在多民族的文化圈子里,东干语言里已经掺杂不少其他语言的词汇,例如,把汽车叫马西纳(突厥语),把星期天叫做瓦子可列歇里也(俄语),把凉菜叫做萨拉特(俄语)。   如今在中亚,当地人也受到东干语的影响,对凉粉、粉条、韭菜一些词的发音和叫法,完全同汉语的发音一样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