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 易学 的 神秘面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开 易学 的 神秘面纱

揭开易学界的神秘面纱 ──当代中国易学研究反思录  ●本文首次分析和反思当代中国易学研究存在五大弊端:1、公理婆理,是非难分;2、不近考古,自断生路;3、思维僵化,不讲学理;4、关门研学,自我陶醉;5、主观臆断,妄说盛行。本文涉及当代120余位易学家、考古学家及中国文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或观点,全文计六万余字。   ●本文首次披露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重复十余年前连劭名先生所做的工作。   ●本文首次集中披露三处新石器时代数字卦:1、崧泽文化数字卦(江苏海安青墩遗址,5,500年前);2、龙山文化数字卦(山西襄汾陶寺墓地,4,500年前);3、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数字卦(青海乐都柳湾墓地,4,200年前)。   ●本文首次披露一组新石器时代六爻爻画卦: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白衣彩陶钵肩部饰一周三组六个六爻白彩坤卦符号(郑州大河村遗址第三期彩陶钵AI式F1:26,500年前)。   ●本文首次提出:易学研究要与考古学结合,考古研究要与易学结合,二者互相需要、互相促进,目标合一。 易学研究,从《易经》产生至今,已有三千余年,从孔子、儒家述易作《易传》,至今也有两千多年,就是“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被列为《五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朱伯昆著《易学哲学史》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版),至今也是在两千年左右。两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中国人绞尽脑汁,试图从《易经》(或《周易》中挖掘那不尽的宝藏和秘密,也不知有多少中国知识分子穷经皓首,将毕生的时间、精力、青春和生命献给《易经》,试图入其堂奥,揭秘于天下。可以说,一部仅六十四个符号、数千余字的《易经》消耗了中国两千年来知识分子相当大的一部分才智和精力,也消耗了中国人过多的热情和能量。但是直至今天,说《易经》没有科学吗,谁能肯定?说《易经》不是迷信吗,又怎样服人?说《易经》八卦算命准,还是不准,谁能说清?   说它不是好东西吧,可是从古至今,中国哪一位哲人不是靠它起家?哪一个文化人,不是和它有着脐带般的血脉相连?翻翻现在的哲学、文化、易学书籍,哪一本书不说《易经》伟大?说它是好东西吧,可我们又常常处于“谈易色变”之中,似乎《易经》就是洪水猛兽,要毁我长城、乱我太平,所以有时候还要免谈《易经》,以免被人侧目或者被视为“神神叨叨”。《易经》就在伟大与玄虚、深奥与流俗、神圣与市井、正统与怪诞之间徘徊、生存。但是说《易经》本来就是这样不可知,或者只能是这样不可理喻、没有确解,那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也是不符合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大自然、认识自身的基本规律的,因为《易经》毕竟是三千年前中国古人的作品,是民智初开时期中国古人的作品。 注易洞高4米,宽6.5米,深约7米。据史籍记载:“注易洞,凌云山阴正方,可坐数十人。”相传明代嘉州人安佑注《易经》于此,后有知州袁子让刻易经图文于五碑,并立于洞中,至今犹存 地点:注易洞·乐山大佛景区·市中区·乐山市 时间:2006-1-30 13:39   如果说历史上《易经》之谜不能揭示,尚有许多主客观原因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认知方法,有了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夏商周、秦汉时期的巨大的考古发掘收获,有了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民族学、语言学、现代自然科学等等种种学科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也卸掉了“六经”和孔教的束缚,如果我们仍然将《易经》归于神秘、玄虚之境,仍然埋头于阐释《易经》的微言大义、满足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式的研究,仍然一边歌颂着《易经》的伟大,一边又严防死守害怕《易经》在民间传播为老百姓所熟知,同时无论怎样防范、查禁,《易经》算命之书不仅始终泛滥于民间,而且我们在学理上也说不出个所以然,那是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今天这种状况仍然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的话,那我们就有必要反思,反思历史,更要反思当今的易学研究。为什么我们不能揭开《易经》之谜?为什么《易经》还是一个谜?为什么太极、八卦的起源和本原都不清楚?为什么在起源和本原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不去追根溯源?不追根溯源又怎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虽然我们不期望三五两天或三五两年就能将有关《易经》的所有问题彻底搞清楚,但反思当今中国的易学研究,其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还是很明显的。仅以个人之见,列举一些主要现象和问题,供国人反思或作抛砖引玉之期。   有人统计自先秦两汉以来,有关《易经》或易学的著述不下三千种,其中仅历代注释就达一千多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山东省图书馆对易籍总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据历代书目统计,见于著录的民国以前的易籍总数约为6,000种;1990年以前出版或成书的现存易籍为2,810种(实际存世量还应高于此数)。几乎所有有关《周易》或易学的基本概念、范畴

文档评论(0)

linjuanr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