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曲线 2011年第12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摩登曲线 2011年第12期 ?至今仍为人向往不已。我们怀民国之旧,脑中依然会萦绕这些“不夜城”的升平之景。   欧化之风,在诘难中劲吹   辛亥革命后,“假洋鬼子”们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因为西服竟然逐渐成为上层社会流行的“官服”。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西装成为民国男性的半正式礼服,与长袍马褂一道,并行于民国初年的政治社交场合。   翻看老照片,1911年12月29日,南京临时大总统选举会,17省代表40余人,六成穿长袍马褂,四成穿西服;而1912年3月25日,内阁总理唐绍仪接收临时政府,孙中山率总统职员和唐绍仪合影,40余人绝大多数已穿上西服。即便后来孙中山创制中山装,甚至被列为公务员服装,但也未能撼动西服在人心中的地位。   “欧化”已不再是秘密,“摩登”一词也频繁见诸报端。有报纸认为,上海摩登便是欧化,而其他地区则以效法上海为摩登。有当年的小报作《摩登赋》曰:摩登为致病之媒介,摩登为败德之歧途。尽管遭此“诘难”,摩登于中国女性依然是不可逆转的心头之好。当年的摩登之谓,并非大众生活方式,它只“贡献”给少数富裕阶层,而中下层市民是无福消受的。因而可如此定义:摩登者,上流社会之时尚也。   上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的摩登还存有“中西合璧”的不伦不类之貌,穿西装者却在袖中藏着一个精致的水烟袋、喜庆寿宴上给人长揖跪拜,以至于遭人耻笑;穿旗袍的女子套上一件西式短大衣―这种短大衣,“西人谓之猴儿褂”;西方女性崇尚“露”,于是改良旗袍也“越穿越窄,越穿越短”,旁边的衩越开越高,接近腰际。《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一书称:上海某些所谓名人“所穿西服俨然十九世纪末叶之装束”,自己全然不知,还以为是摩登;沈从文也在小说 《阿丽思中国游记》中,讽刺上海的异域化倾向。   然而这些风言风语之辞,并不影响洋货的上市与流通。如果游走在当年上海的南京路,你会看到最新款式的劳斯莱斯、BVD内衣、HOUBIGANT(霍比格恩特)香水、FLORSHEIM(富乐绅)鞋,卡尔登、恩派亚、夏令配克、美琪、维多利亚等豪华影院正放映欧美影片。20年代末期,已领略到“曲线美”的中国美人儿行走在大街小巷。她们的衣服裁制得合身适体,加上高跟皮鞋的衬托,可谓十分性感。那时候“时兴剪发,以缎带扎起,或以珠宝翠石和鲜花编成发箍”,路上的她们可谓“云鬓花颜金步摇”,甚为惹人注目―甚至连女学生,也开始接受上海的摩登之风,小报于是连连发出悲叹。   摩登人物也出现在杂志封面上。1928年6月9日 《上海漫画》第8期封面画 《魔力》,描绘了一位当年的摩登女郎形象:短发,细眉,涂眼影,身着紧身西装,口吸香烟,戴着项链、耳环、手镯、戒指,指甲涂成银色;1930年5月17日第107期封面,一个爱打扮、烫发的摩登女郎用粉扑涂抹脸蛋,旁边则是一个口叼烟斗、穿着和她同样颜色衣服的“摩登先生”,正驾驶着一辆红色的英国Austin敞篷车;107期内页,也画有一个身穿洋装、脚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正在戏弄、挑逗男人。当时的奢侈风尚,于此可见一斑。   奢华风景演绎阶层文化   新旧交替的变革时代,奢侈风的衍变也往往伴随着畸形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当时的报纸刻画了一位打扮成摩登绅士的和尚:梳着分披的头发,搽着发光的司丹康,穿起漂亮的西装,蹬着很考究的革履,戴着手表,套着戒指,敷着雪白的膏霜,走到人面前,一阵奇香;谁都揣测着他们定是王孙公子,拥着摩登透顶的情侣,坐上风驰电掣的汽车,招摇过市,人人看了羡煞。   畸形至此,无怪乎文人们要批判。穆时英有名言为: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又在小说《黑牡丹》中借舞女的口说:“譬如我。我是在奢侈里生活着的,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了没有灵魂的人。”虽为批判,却间接让我们目睹了一番当年的奢华风景。   20年代,交谊舞在上等华人和家境殷实的市民中流行,当时跳舞显然是奢侈行为,有报纸这样说道:“一跳而半月薪水去,再跳而一月薪水光,三跳而债台筑,四跳而生意歇,五跳而家破产,六跳而困水门汀。”跳舞的平民化,则要到三十年代中期以后。   上流社会的上流生活,于大众而言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力,铺天盖地的报纸广告,也时时刺激人们的“上流嗅觉”。   二三十年代的《申报》,香烟、饮料、服饰、汽车、住宅等广告,无不充斥着“上等人”、“上等社会”、“上等人士”、“上等士女”、“上流社会”、“高雅人士”等词语,它们为大家虚拟了一个上流社会:吸着三五、吉士、美丽、双婴孩等牌子的香烟,喝着三桶、八卦、斧头等牌子的白兰地,开着罗斯罗朗斯、锵特兰、林肯等牌子的轿车,住着有白瓷浴缸的上等住宅,坐在有包间的影剧院里看好莱坞的电影、听梅兰芳唱戏。上流即意味着受人尊重,“老美女雪茄烟”的广告词即为:社会上之眼光,每重吸上品雪茄烟之人,以其必富有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