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中热情传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會心理學中的熱情傳承 劉惠琴 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 前言 拜讀張春興老師的二篇文章之後,宛如穿越時空,望見那在學術界中遙遠的父親,迎面走來,殷殷提醒,越來越近,我似乎看見那一脈相傳的傳承,但卻又是如此若續若離。 張老師是我在大一時期的心理學啟蒙老師。我最喜歡上他的普通心理學課程,雖然他的山東腔很濃,但不妨礙對於他學術熱情的感通。三十年後的今天,回想起來,原來我最喜歡的是他的熱情(passion),關心人及社會的熱情,關心知識份子使命的熱情,甚至是那時常關心學生可以如何「成材」的熱情。最常有的記憶就是他拖著腮,滿懷「興趣」地看著學生講話,就是那份「興趣」,令人感到雀躍與勇氣。我想我從他身上看到學術人對人、對社會及對知識的整體熱情,而這熱情不只是在做研究上,而更是在教學上、與學生的互動上及他自己的生活實踐上。我們互動並不頻繁,但他總是適時適切地提醒我:「做學問除了要生產知識外,也要傳播知識」、「教育心理學不該只是一門課,而是要將心理學知識活用在教育中,所以處處都是教育心理學」、「休假時除了自己進修之外,還要多想想,還有哪些迫切的社會問題要去探討。」 今天再看張老師提到的「捨牛頓幻想重塑科學心理學新形象,改方法前提取向為人性前提取向,改文化移植取向為本土文化取向」的種種提醒,及他對心理學本土文化取向實踐的殷殷期許似乎與三十年前的提醒,有燈火相傳之感。雖然它是如此若即若離、似有又似無。非得透過時間的萃練,再度暮然回首時,才看到那人原來就在燈火闌珊處。學術應該是有熱情的,年輕時的我,對教育的熱情在一年的國中教學生涯中不知如何安放,轉進諮商輔導領域,在反思什麼才是真正助人的熱情之後,又轉進了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以為這樣可以讓熱情更持續,尤其是在書上看到Kurt Lewin的那句名言之後。 一、熱情的追尋 從社會心理學教科書中看到編者引用了Kurt Lewin的那句名言:「There is no practical as a good theory; There is no theoretical as a good practice.」。當時的我正困於「諮商理論無用論」的困境中,恍惚中看到一些理論與實踐整合的可能性,尤其是他所提出的「行動研究」。於是,再度投身「社會心理學」領域中尋找,我找到Lewin的直傳弟子Deutsch的弟子David Johnson。然而,在David Johnson的諸多課中,如「衝突心理學」、「合作學習」、「組織文化與發展」等課堂中,我悵然若失,好像還是沒找到,不太滿意卻說不出是缺什麼,多次在課後追問著David追到他的研究室,他很和善卻又不解我到底要幹嘛?我還記得他一再地說:「What’s bugging you?」。十年後的現在,我比較清楚我當時不滿意的是他把我想像的「社會轉化」(social transformation),設計成套裝的小團體活動,在教室內實驗「行動」著,而對我而言確有「不真實」之感。七年前,透過夏林清的牽引,有機會摸索民間婦女團體及教師團體的性別實踐行動,當時我挺興奮地感覺到:〝這好像就是我想像的「行動」〞,不過這種行動的模糊不確定性,與極強列的衝突性,卻讓我倍覺辛苦。 帶著這些無法辨識的困難,我去參與了一次社會心理學與SPSSI (The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s)的年會,主題是:「重現Lewin行動研究的精神」,研討會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場討論「協同關係」的小論壇中,看到了以學院為主體的行動研究者與以草根團體為主體的行動研究者,對「協同關係」的差異對話,空氣中有著差異的「張力」,卻沒有火藥味。critical but not judgmental,看到了原來「行動研究」是有不同面貌的,我隱涵感受到的「不滿意」與「困難」在其他的行動研究者身上也看得到。 由於行動研究有解決問題及產生知識的雙重目標,因此學院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雙方在此雙重目標上的偏重勢必會有所不同。再加上長期以來,兩者之間既存的角色及權力結構差距,導致兩者之間的協同關係存在些許多緊張性。如何共同處理這個「張力」,就演變成不同協同形式的行動研究了。 與其他的研究方法一樣,Kemmis McTaggart (2000)也將行動研究分為客觀歷程vs.主觀歷程之分;技術性(techniqual)、實用性(practical)、批判性(critical)等目的之分。作者當然一再重申不同取向間可以並行而不悖,彼此豐富行動研究知識的面貌。即使如此,我依稀覺得我似乎仍偏好尋找某些樣式的行動研究,從早期在美唸書時接觸到的Edger Shein的process consultation,到回國後與夏林清合作接觸到的critical action research

文档评论(0)

189****6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