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广东教育研究院.DOC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广东教育研究院.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广东教育研究院

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 ——读郑惠生的《文艺学批评实践》 郭德茂 “地处湓江地低湿,黄茅苦竹绕宅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我之所以脑海中浮现出白居易这句描写他被贬谪之地苦寒之境的诗,是联想到《文艺学批评实践》一书的作者郑惠生老师所处学术研究环境的偏远、“低湿”,艰难不被人知。郑惠生老师的住处我没有去过,当然其居住实境断不会像白居易所写那样不堪,但我能想象到,郑惠生老师所处的学术环境,用白居易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差可比拟,或有类同”的。在偏远之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这样的“学术洼地”,要研究“高贵的”文艺理论,开展“尖端的”学术思考和批评实践,他要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压力?这包括外部的资料匮乏,少有同仁交流,不被乡人亲朋理解,也包括作者自身内在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冲突,知识学问与现实境遇的冲突,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他在汕头教育学院(后改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从事文艺学教学与研究。而他,郑惠生老师居然一个人踽踽独行,穿过荒原,艰难跋涉,给我们捧出他的心血之作,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文艺学批评实践》! 不要以为“实践”是容易的,不要以为实践就仅在“操作”层面。知行问题自古至今一直是人们绕不开的哲学话题。什么是知?是知指导行,还是由行得知?二者是什么关系?真知是来自书本还是来自实践?不说更久远,从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到陶行知,我们的认识似乎越来越明朗。可是要真正做到,又何其难!郑惠生老师的《文艺学批评实践》,诚如书名所言,是针对文艺科学所进行的批评实践,它是求真求实的实践,是有理论、有思想、有见地的实践。这是他攀登理论高地,摘取“象牙塔”顶尖宝石的实践,也是他人生历练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这是一部高质量的书,我读后留下三点深刻感触。 一、批评的态度是认真的、严谨的,其思考足以给我们诸多启发,可以促进我们的研究,促进文艺科学的建设。书中展开批评的对象,多是当今文艺学界的著名人物,有些甚至是理论界的宿将泰斗,讨论的问题也是当今理论界迷雾重重、似是而非、既热门又棘手的问题。作者不回避矛盾,知难而上,用知识、逻辑、学理和实践检验来条分缕析,使繁杂的问题头绪分明,让我们知晓思考的方向和方法,进而水到渠成地得到结论。作者批评的言辞是犀利的,在学问的层面求真求实而不讲情面。作者的批评又是讲道理的,以理服人,而不是打棍子扣帽子。作者摆事实,用材料说话,用理论思维的逻辑说话,用社会实践的例子正反论证,整个批评的过程可以让读者有所思索,有所启发,有所明辨,有所提高。它坚韧不拔晰着甘肃庄浪人 1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