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理学 第十六讲能量代谢和体温课件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定义: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释 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一、能量来源和去路 1.来源:三大类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所释放的 能量。 主要的能源物质:糖,可提供70% 脑组织只能用糖有氧氧化所释放的能量, 所以体内缺氧或低血糖时可引起意识障碍、 昏迷及抽搐。 2.去路:5%未被利用。 50%变为热量用于维持体温。 45%转移并贮存在ATP中。 ATP分解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完成机体各种功能 活动。 所以ATP是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和直接的供能 物质。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食物的热价(卡价):1g食物被氧化时 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糖:17.2KJ 脂肪:39.7KJ 蛋白质:18.0KJ 物理热价:1g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 生物热价:1g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蛋白质:物理热价为23.4KJ,生物热价18.0KJ (二)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被氧化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糖:20.9KJ 脂肪:19.6KJ 蛋白质:18.8KJ (三)呼吸商:某种营养物质被氧化时,同一时间内二氧化碳的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 RQ=CO2产量╱耗O2量 糖:1.0 脂肪:0.71 蛋白质:0.80 (四)能量代谢的简易测算 公式: Q=混合膳食的氧热价(20.1878)×耗氧量╱小时 (五)能量代谢的测算单位 按每米2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所以单位为KJ╱m2·h 体表面积的计算:按身高、体重测算。如图7-2 每平方米每小时的产热量称为能量代谢率。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肌肉活动:骨骼肌收缩。(最显著因素) (二)精神活动: 紧张状态时,骨骼肌收缩,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引起人体产生的额外 热量。 (四)环境温度:20-30℃时能量代谢率稳定。 温度升高或降低时,能量代谢率均升高。 四、基础代谢: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每小时每米2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①平卧使全身肌肉放松。 ②清晨空腹(禁食>12小时)。 ③室温保持在20-25℃之间。 ④精神安宁。 基础代谢率的相对值(BMR) =(实测值-平均值)╱平均值×100% 正常值:-15%→+15% 临床应用:协助诊断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功能减退时,BMR降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BMR升高。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一、人的正常温度及生理波动 (一)测量部位:直肠:36.9-37.9℃ 口腔:36.6-37.6℃ 腋下:36.2-37.2℃ (二)体温的生理波动 1、昼夜波动:2-6时最低,13-18时最高,但波动幅度<1℃。 2、随月经周期波动:图7-4 ①月经期:低水平 ②月经期后:低水平 ③排卵日:最低 ④月经前期:较高水平 所以女性基础体温呈双相。 临床应用:①测定排卵日。 ②判断月经周期是否有排卵。 二、人体的产热和散热 体温的维持依靠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一)人体的产热过程 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和脑(肝脏产热量最大)。 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为骨骼肌。 (二)人体的散热过程 主要的散热部位:皮肤 1、主要的散热方式 (1)辐射: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 冷物体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①皮肤与环境温度差 ②人体有效辐射面积 (2)传导:人体将热量直接传递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 ①皮肤与较冷物体的温度差。 ②接触面积。 ③较冷物体的导热性。如水的导热性良好; 而棉花的导热性差。 临床应用:冰块降温。 (3)对流:人体将热量传给周围较冷的空气的散 热方式。 影响因素:①温度差 ②风速 要点: ①以上散热方式发生的前提: 体表温度>外界气温。 ②以上散热方式为物理散热。 (4)生物散热-蒸发:水分蒸发时带走体热的 散热方式。 形式:不显汗 显汗 临床应用:酒精擦浴降温。 2、散热过程的调控 (1)出汗 (2)皮肤血流量:多,散热多;反之散热减少。 三、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热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2、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热敏神经元:脑组织温度升高时兴奋, 促进散热,抑制产热。 冷敏神经元:脑组织温度降低时兴奋, 促进产热,抑制散热。 (二)体温调节中枢 基本中枢: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三)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热敏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ppt)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课件_1.ppt
- (PPT)西班牙格兰纳达薄恶性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课件_1.ppt
- (PPT)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培课件.ppt
- (PPT)谈论健康问题2giveadvice提建议3haveafever发烧课件.ppt
- (PPT)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石蜡标本中的麻风菌DNA以提高课件.ppt
- (PPT)遣传性线粒体脑肌病课件.ppt
- (ppt)超声心动图指导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南课件_1.ppt
- (PPT)超声心动图指导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南课件.ppt
- (PPT)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谱单中心注册研究课件.ppt
- (PPT)预防足癣课件.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