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的实验研究.doc

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的实验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育教学论文: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的实验研究

同位角移步技术提高实心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摘要:主要以教学实验法对同位角移步技术(筒称“新教法”)在投掷实心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传统教学法(简称“惯用法”)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新教法”的效果更佳;“新教法”在控制球的落点方向、发挥斜抛球的出手速度、两脚站位的标准要求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惯用法”; 而且新教法使学生更容易形成脚步动作的动力定型、保证投掷实心球完整技术动作的发挥、练习上有一个度量标准,符合初中学生运用。 关键词:同位角移步技术 ;投掷实心球;教学效果;实验研究 投掷实心球是之一投掷实心球处于较水平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投掷实心球运动项目技术复杂对学生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要求高因此深入研究投掷实心球技术合的教学方对提高实心球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两脚前后开立,前脚掌离起掷线约20-30厘米,前后脚距离约一脚掌,左右脚间距离半脚掌,后脚脚跟稍微离”。这些考试规定与教学书的技术,即是传统教学法(简称“惯用法”),没有对两脚前后开立如何站位投掷实心球有明确规定的标准,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脚步站位不稳定,影响整套投掷动作的协调性和最后用力,使成绩大受影响。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本文作者总结出一种同位角移步法(本文简称“新教法”),为两脚前后站位提供一套量度标准。这种新教法技术要比两脚合理,成绩 1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发行,有关实心球投掷技术方面的书刊,认真钻研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为本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 实验法 1.2.1 实验时间: 2009年9月至2009年11月。 1.2.2 实验对象:本校初三级A班男生23人(实验组),B班男生23人(对照组)。 1.2.3?实验条件控制 (1)前测:对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不限方法双手前抛、投掷实心球的测试成绩(要求两组水平相当,结果见表1)。 (2)引入自变量:实验组采用“新教法”训练(对照组采用“惯用法”训练。 (3)训练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相同(3个月,4天/周,1次/天,1小时/次,强度相当)。 (4)后测:两组投掷实心球成绩。 1.3 数理统计法 采用常规统计及差异检验对两组实验前后的差异进行检验。 1.4 理论分析法 结合生物力学、训练学等有关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两组差异分析 表1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在身高、体重、50米跑、立定跳远、双手前抛实心球、投掷实心球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在实验前,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方面的起始水平相当,按照实验研究法的有关原理,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表1实验前两组身体形态、素质数据分析表(n=23) 体重 身高 50米跑 立定跳定 双手前抛 实心球 投掷 实心球 实验组 47.36+5.19 1.66+0.06 7.34+0.40 2.32+0.13 8.58+0.69 7.79+1.27 对照组 47.48+4.94 1.68+0.05 7.43+0.41 2.27+0.14 8.67+0.62 7.81+1.11 差值T -0.08 -1.10 -0.74 1.16 -0.48 -0.67 P 0.94 0.28 0.46 0.25 0.64 0.947 2.2 对照组实验前后差异分析 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传统的“惯用法”在教学中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能显著提高教学成绩。这也许正是一般常见的教科书甚至考试指南中都推荐“惯用法”的原因。 表2对照组前后投掷实心球成绩表成绩表成绩表 从θ/g(其中S=器械飞进的距离,V0=器械出手的初速度,θ=器械出手的角度,g=重力加速度为常数),投掷实心球的成绩与实心球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有关。而新教法能够有效维持身体的稳定性,使蹬地发力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更有效提高出手的初速度,从而提高实心球的成绩。 2.5.3 从两脚站位分析 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发现,从,利于.1.1 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惯用法”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新教法”的效果更佳。???? 3.1.2 “新教法”在控制球的落点方向、发挥斜抛球的出手速度、两脚站位的标准要求方面均优于传统的“惯用法”。 3.1.3新教法使学生更容易形成脚步动作的动力定型,保证投掷实心球完整技术动作的发挥,况且练习上有一个度量标准,符合初中学生运用。 3.2建议 3.2.1应用“新教法”教学时,同位角的大小、后移步步长的长短,与人体身高有关,建议同位角的大小最好在(40一60)度之间,步长在(35一55)cm之间为适而,也许让学生根据自己身高准确选择。 3.2.2在教学中可优先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