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外国文学21章恶之花.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国文学21章恶之花

* 出版社 社文分社 外国文学 第二十一章 《恶之花》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约瑟夫·弗朗索瓦·波德莱尔是18世纪哲学家的信徒,也喜欢绘画艺术。弗朗索瓦·波 德莱尔60岁再婚,娶了一位26岁的孤女,2年后生下了后来的伟大诗人波德莱尔。父亲年老得子,对儿子百般呵护,经常带着他在巴黎风景优美的卢森堡公园散步,给他讲公园里美丽雕像的神话和传说。 这使得波德莱尔从小对“形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遐想,父亲的兴趣和爱好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不幸的是父亲在他6岁那年就撒手人寰,留下了孤儿寡母。母亲在一年后改嫁军官欧比克少校。继父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很欣赏继子的聪慧,很想培养他成为达官贵人,但波德莱尔天马行空的思绪和玩世不恭的心态使他很难遵习俗、守纪律,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随着波德莱尔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剧烈。1839年,18岁的波德莱尔在巴黎拉丁区开始了为期3年放荡不羁的文人生活。他结识了许多文人,阅读了许多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他特别推崇雨果、戈蒂耶、拜伦和雪莱的作品。 他同时又在巴黎的酒吧、咖啡馆里寻欢作乐,宣泄浪荡。有着传统观念的家庭要改变他不检点的生活,于1841年让他外出到印度旅游,这使他有机会领略了异国的情调。大海、太阳和异域风光对他影响深刻,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感受力奠定了基础。1842年,他向家里索要父亲留给他的遗产,过上了挥金如土的放荡生活。一位叫让娜·杜瓦尔的粗俗混血女人成了他的情人,他们之间暴风骤雨般的爱情对他诗歌的创作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他和萨巴迪夫人之间则是一场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他将她视为自己精神的保护神与避难所,他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精神的向往与追求。 一、精彩点评 波德莱尔说过:“在这本残酷的书里,我放进了我全部的心,全部的温情,全部的信仰(改头换面的信仰),全部的仇恨。”他和浪漫主义作家不同他确实在自己的诗集里创作了纯粹的诗歌。然而,使波德莱尔的作品具有独特性的,是他向读者作出的真诚坦白:他的罪恶,他的希望,他的失败以及他的堕落。他和其他著名诗人不同,他们选择鲜花盛开的外省作为诗意的领域,而波德莱尔却要“从恶中提炼出美来”。 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意欲勾画出常常伪装真诚的虚假人类的悲剧:“虚伪的读者,我的兄弟,我的同类!”这是双重人格的人类的悲剧,人是一种失败的创造物,心中永远具有天堂与地狱的冲突:“在每一个人身上,时刻都存在着两种要求,一个向着上帝,一个向着撒旦。祈求上帝或精神是一种上升的意愿;祈求撒旦或兽性是一种堕落的 快乐。”正是这一永久的冲突解释了这本表面混乱的诗集的秘密结构。一部分诗歌表现了向往理想的胜利,另一部分则暗示了悲惨的堕落以及诗人称之为“忧郁”的恶德的源头。 二、评论文章 《教学大纲中的法国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节选 安德烈·拉卡德在《教学大纲中的法国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一书中,对波德莱尔的名著《恶之花》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评论,并精选20多首经典诗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一)诗人与诗歌艺术 《忧郁与理想》通过头十几首诗来说明诗人的状况与诗歌的使命。在《祝福》这首诗里,诗人在人类中是一个被遗弃的人,陌生的人,被不理解他的大众所折磨的人。然而,波德莱尔却接受了这不幸的厄运,他在诗中写道:“感谢您,我的上帝,是您把痛苦当做了圣药疗治我们的不洁,……我知道痛苦乃是唯一的高贵,”只有通过痛苦作为代价,上帝才允许艺术家抵达美的崇高境界,来表现完美。在我们这堕落的大千世界里,忧郁总是占据我们的心灵,灵魂因受到恶魔的诱惑而堕落到罪恶之中,诗人的思想为世人所不齿,只有在理想的高等领域才受到欢迎。 他渗透进了物质和精神感应的神秘领地:他的直觉总使他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秘密,使他触及到了神圣的彼岸真知。他因此拥有了高等世界的启示,而这一世界却远离了忧郁隐约的捕捉。艺术为我们带来了心醉神迷、神圣快乐的预感,而这种预感只有通过诗歌和音乐我们才能隐约地、含混地、瞬间即逝地感觉到。逃离现实就可以治愈诗人的忧郁,他于是努力开始向其他人交流源于美的令人心醉神迷的观念。 1.《应和》 《应和》这首诗体现了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的基本理论:“自然是座庙宇”,神秘的自然是有灵性的,他向人类发出信息从而显示自己的存在,与人的内心世界相互感应,人在这里和神秘的真实世界进行交流。“柱子说出神秘的话语”,这可以和古代多多纳神庙里祭司通过橡树叶声音来解读神的旨意的传说联系起来。人们生活在一个看得见的世界,却蕴涵着一个看不见的体系,诗人就是那古代的祭司,通过解读柱子发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