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巨淋巴结增生症ppt课件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氏病-CD)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1956 年由 Castleman 首次报道并命名,又叫以下名称: 淋巴结错构瘤 血管性淋巴样错构瘤 良性巨淋巴瘤 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殖症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发生于淋巴结存在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胸部(70%),其次是颈部(14%)、腹部(12%)、腋部(4%)。 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婴幼儿,但多发于成年人,研究显示 透明血管型多发生于男性患者,平均年龄在 40 岁;浆细胞型平均年龄在 65 岁。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具有血供丰富特点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 IL-6 是与 CD 发病最为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 研究表明,CD发病与白细胞介素 ( interleukin,IL) -6 或相关多肽 ( 例如 HHV-8 基因组编码的一段 IL-6 类似物) 有明确关系。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人员就已发现 CD患者血清标本和淋巴结标本中 IL-6 表达上调。 更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CD 患者存在 IL-6 受体的多态性,且血清中可溶性 IL-6 受体表达上调。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HHV-8 (人类疱疹病毒-8 )与 CD 的发病有相关关系。 有研究显示,在 14 例合并 HIV 感染的 MCD 患者淋巴 结标本中均检出了 HHV-8 的基因序列; 而在 17 例未合并 HIV 感染的 MCD 患者中,亦有相当比例 ( 7 /17)检出了 HHV-8 的基因序列。 HHV-8感染与 CD相关的可能机制为: 病毒编码 IL-6 类似物,继而刺激 B 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同时诱导血管内皮生长 因 子 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而 B 细胞增殖后,可进一步增加 IL-6 的表达,促进疾病发展。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也有研究表明炎症、 免疫功能异常、EB 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与 CD 的发病有关。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病理分型 ? 病理分型: * 透明血管型,占80~90%,临床常多无症状,呈局灶型,发病高峰40 ~ 50岁,为 以淋巴滤泡、小血管增生及透明变性为主。 * 浆细胞型, 占10~20%,部分伴有全身症状,临床多为多中心型,发病高峰为 60 ~ 70 岁,血管成分少而有大量浆细胞浸润。 * 混合型,兼顾二者,较少见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分型 ? 临床分型: 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 * 局灶型——往往仅累及单个淋巴结区域,相关症状较轻,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 多中心型——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有较为明显的系统性症状,预后较单中心型病例差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局灶型常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就诊,以纵隔、腋下、颈部等处好发,腹部发病较少。 多中心型多表现为分散的肿大淋巴结,常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肝脾肿大等。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局灶型—— CT 表现具有特征性 平扫多境界清楚,密度均匀 部分病灶中央可见钙化 部分较大病灶可呈混杂密度影,中心可因纤 维瘢痕或囊变而呈低密度或囊性改变 病灶周围可伴子灶; 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不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但 病灶内较少出现坏死或囊变这与肿瘤丰富的血供有关。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有研究认为:增强病灶中间低密度是由于 毛细血管玻璃样变、纤维化或其内皮细胞 过度增生致血管狭窄、闭塞,使对比剂进入 延迟或不能进入; 还有学者研究病理证实病灶中间的低密度或低信号区为纤维组织及玻璃样变性的血 管结构所致,并不是缺血坏死。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多中心型: 平扫多为稍低密度影。 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原因是肿瘤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仅有少许毛细血管增生。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局灶型: T1 WI 等信号,T2WI 高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 CT 相仿,病灶内及周围可 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 多中心型——MRI表现缺乏明显特征 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肿大淋巴结,信号较均匀; 增强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70%以上发生在胸内,沿淋巴链分布为特点 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 纵 隔 型(最多见) 肺门 型(次之) 肺内 型(最少见)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为检出该病的基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