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虚拟社会治理研究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热点聚焦 HYPERLINK /search.html?type=authortags=徐晓林%20陈强%20曾润喜 \o 此看此作者所有的文章 \t _blank 徐晓林 陈强 曾润喜
发布时间:2013-11-14??发布人:本站??源自:本站
????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3.11.01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的虚拟社会风险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1ZD033)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互联网环境下的政策议程设置研究”(项目编号:12CGL087)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催生虚拟社会治理研究的兴起。本文探讨虚拟社会的概念、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社会分层与虚拟社会治理、流动空间与虚拟社会治理、越轨行为与虚拟社会治理和虚拟社会治理模式等,认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虚实关系”是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虚拟社会治理应考虑到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网情,不被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审视和批判干扰;中国虚拟社会治理的模式应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多中心协同治理。
[关键词]互联网;虚拟社会;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1-0007-05
一、 虚拟社会:概念梳理与厘清
虚拟社会的本土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所涉学科主要为哲学和社会学,“网络社会”的命题也由此提出,曼纽尔·卡斯特的信息时代三部曲尤其是《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文版的面世,进一步强化该命题的合理性,并用其来指称互联网作为人类生存新方式的社会性功能。事实上,卡斯特“网络社会”中的网络在抽象层面没有特殊的指代性,并非专指互联网,而是相互连接的结点,侧重考察社会结构形态所蕴含的网络化逻辑,这种网络化逻辑在前信息化时代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囿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网络的流动性较低且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烙印。[1]“新信息技术范式为其渗透扩张遍整个社会结构提供物质基础,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改变生产、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进而构建新的社会形态”[2],即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而有关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的国内共识??是在互联网架构的网络空间中产生的社会形式。[3]可见,此“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非彼“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尽管中文“能指”相同,但各有不同“所指”。[4] 卡斯特所言的网络社会与中国语境下的网络社会在所指层面的差异性所引致的矛盾和混淆使学者开始反思“网络社会”的具体界定。为避免网络社会在中文上的不同所指造成的概念混淆,“虚拟社会”被用来指称英文意义上的赛博社会(cyber society)。“与网络社会等概念相比,虚拟社会概念从纵横两方面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把人类新的社会存在形式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联结起来,既反映虚拟社会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也表明虚拟社会的人文基础”。[5]
在虚拟社会概念界定层面,学界虽然对虚拟社会的性质有争议,但在其构成要素上基本达成一致:虚拟社会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升级的结果,现实社会中的人是虚拟社会的主体,而主体间的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虚拟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认为虚拟社会是符号化的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互联网建构的虚拟空间内按照一定规则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并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人化的场域。虚拟社会是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的组成部分,当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中的结点为互联网时,虚拟社会的出现成为可能;而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则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社会主体是现实社会中具有网络空间生存能力的人,他们以符号化的形式活跃在虚拟空间;虚拟社会主体在虚拟空间中并不是无序的存在,而是处于相互交往和互动的状态中;虚拟社会主体互动的空间是由互联网建构的虚拟实在的人工空间,是人化的场域。当符号化的现实社会中的人在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空间中以群居的方式存在并形成各种社会关系时,虚拟社会也就应运而生。虚拟社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类“社会式”的原始虚拟社会(BBS)、类“城邦式”或“广场式”的虚拟社会(在线聊天室)及“社区式”的虚拟社会。[6]
二、虚拟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虚实关系”
虚拟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受到学者关注。一是过度强调现实社会作为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将虚拟社会视为现实社会的翻版,网络虚拟社会以现实社会的信息虚拟技术发展为存在基础,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和映射,是对现实社会的特殊镜像[7];二是带有技术决定论的色彩,将虚拟社会的崛起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第六单元 第一课 新中国政治建设.pptx
- 49平小户型温馨装修.docx
- 2009年度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建设工程法规和相关知识真题和答案.docx
- 2010年广东佛山市中考英语试题.docx
- 2012年时事测试题.docx
- 2015年度吉林公务员申论真题答案解析.docx
- 2016年空气净水器什么品牌好 空气净化器十大品牌排名.docx
- 2016年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技术及计量(土建)》真题答案及解析.docx
- 2017年度农村征地拆迁补偿标准(2017年度最新版).docx
- 2018年度一级建造师《建设工程经济》考试大纲.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