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丁玲笔下女性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丁玲笔下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笔下女性形象   上个世纪之初,是整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也是思想解放之风猛烈刮起的年代。正是在这股强劲的“风”的带动下,沉默了千百年的中国女性终于登上文学殿堂,开始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女性文学”这一独特篇章。其中,丁玲把个人的追求与时代潮流和社会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把对妇女的命运的关注与突出表现妇女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尊严结合起来,真实地再现女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女性文学 女性解放 自我意识   丁玲,她不仅是当时中国女性的代言人,更是中国女性解放之路的不倦探求者。在丁玲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关注着妇女的命运。从1927年处女作《梦轲》的问世,到1979年《杜晚香》的发表,她的笔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梦轲、莎菲、美琳、贞贞、杜晚香等,这些女性有不同的性格、命运与遭际,她们的姿态都是随着作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已经观察点的改变而呈现各自的异彩。   一、黑暗中倔强的灵魂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15岁的丁玲积极参加了游行、讲演、剪辫子等学生运动,她接受了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充分洗礼。丁玲回顾五四运动对她的影响时说:“五四来临了,这是一场真正的民主革命,要科学、要民主、要自由、要解放的奋斗精神哺育着我……”可见,五四运动给丁玲造成的巨大影响,并使她确立了人生目标。   丁玲的开篇立作《梦轲》写成于1927年秋天。正是大革命失败后血雨腥风的黑暗年代。黑暗的社会现实与她向往光明,追求真理的个性产生了极大的冲突,情绪消极感伤,精神十分痛苦。于是,她拿起了笔,把自己许多要说的话倾注于笔尖,代替自己来给这社会一个分析,抒写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愤懑与反抗。   《梦轲》一问世,矛头就直指向“纯肉感的社会”。主人公梦轲是一个从乡村到大城市求学的青年女子。她渴望过新的生活,不料一贯被人们认为“最纯洁”的学校,竟出现了流氓教员欺侮女模特这样龌龊的事,梦轲见义勇为,反被他当众污蔑,被逼走出罪恶的学校,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她所寄居的姑母家,是一个“不坦白、不真诚”的??建家庭。在这里,她看到了受五四思想熏陶的大表嫂忍受着封建婚姻的摧残,却无力反抗,她觉得很茫然。梦轲过着忐忑不安的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连她平日所“敬爱”、“依恋”的晓淞,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个玩弄女性的封建纨绔子弟。为了不再见到那些虚伪的人,梦轲不得不伤心地离开。因为她没有办校办厂的财力,又厌倦学校里的周旋,不敢尝试下人的遭遇,所以,她只能把自己弄到更不堪收拾的地方去忍受非常无礼的侮辱。《梦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走出家门,孤苦无依的女性怎样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猛烈冲击下,激发了一批批觉醒了的青年冲出家庭樊笼,走向社会,去寻找光明、自由、纯真、平等和理解的爱情。《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主人公莎菲,便是其中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她孤高自傲,愤世嫉俗,娇纵任性而又蔑视礼教。她虽身患肺病,却毫不眷顾家庭勇敢地走上社会去追求新生活,迈出了反叛的第一步。莎菲最大的苦闷并不是担心自己的病,而是精神上的空虚、无聊与寂寞。她要寻找知己,寻找爱情。莎菲所追求的是双方能互相理解、精神上共通的“真正爱情”,她的爱情观与舒婷《致橡树》中表达的爱情观存在着某种相似之处。但这种爱情最后没能变为现实。   与梦轲、莎菲同为知识女性的伊萨,也正是因为“看清”了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无味”,她决定以死与社会抗争,《自杀日记》是她对不平社会绝望的批判。   无论是梦轲、莎菲还是伊萨,都是生活“在黑暗中”的女性。丁玲通过这些女性的灰色生活命运,向黑暗的社会发出强烈的抗议和血泪的控诉。这些作品也反映了作者本身的困惑,女性争取独立自主的个性主义行不通,那么女性解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   二、由恋爱走向革命的女性   “在黑暗中”的女性身上的悲剧色彩是丁玲当时消极感伤情绪的一种反映。而小说《韦护》与《一九三零年春上海》则一扫消极感伤的情调,由“叛逆”走向“革命”,标志着丁玲的创作进入了转折性的新阶段。   《韦护》中的丽嘉,是一个带有莎菲气质的女性形象,她同莎菲一样热情、倔强并带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消极,感伤等弱点。她热切地追求幸福的爱情,然而当韦护离她而去时,她虽痛苦,但却能振作并醒悟过来:只有走上革命的道路,才能干点事业出来。很明显,丽嘉在女性追求光明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黑暗中”的女性指明道路。《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中的美琳,她认为只要有爱情,便什么都可以摒弃。但是,当她得到爱情后,却失去了在社会上的地位。终于,她悟出只有到人群中去了解社会,才能夺回一切地位。在革命形势的感召下,美琳加入了革命的激流中。显然,她已经勇敢地冲出了资产阶级自由恋爱筑成的新的樊笼,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获得新的生活。   三、解放区苦闷的女性   上世纪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