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生劳动意识缺失及学科渗透策略.docVIP

浅论小学生劳动意识缺失及学科渗透策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小学生劳动意识缺失及学科渗透策略

浅论小学生劳动意识缺失及学科渗透策略   【摘 要】劳动是获取文明教养的重要途径,但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家长不首肯、学校不落实、社会不提倡,导致学生劳动意识缺失和劳动技能薄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可以把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来,通过激活课程中的劳育因子,自主拓展实践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模范事迹,填写个人成长档案,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自主劳动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劳动教育 意识缺失 学科渗透   一天放学,我看到一位奶奶推着三轮车,车上坐着两个孩子,都是高年级的,奶奶的身躯跟这两个大孩子相比,似乎有些孱弱。女孩子比较安静,正专注地看着一本书,男孩子则不停地东张西望,一个人玩闹着。还没有通过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奶奶无法骑,只好将身子前倾,一手扶着车把,一手在车座的后面找到一个着力点,慢慢地将车子向前推。前面是减速带,大家都慢了下来,男孩子显得很急,开始挥舞双臂不知在喊什么,看样子应该是在催促吧,女孩子也不禁抬起头来,她虽然没说什么,却皱起眉似乎责备地看向奶奶。   放学时看到的这一幕幕,不禁让我怀疑:课堂上成天挂在嘴边讲的那些人文情怀被这些孩子丢到哪里去了?那些在大扫除中争先恐后展示自己能干的孩子又去了哪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文章中个个都能帮老大爷推车,现实中却不肯下来帮自己的奶奶推一把?   一、小学生劳动意识缺失的原因   针对以上疑问,笔者进行了思索,是什么导致了学生理念与行动的落差如此之大?从一名教育者的角度来概括,浅略分析如下。   1.家长不首肯   随着“70后”“80后”纷纷步入家长行列,现在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变得科学化、人文化,这部分家长许多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愿意主动再学习求发展,乐于接受先进的教育经验,并与自身家庭结合,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但这批人中也有部分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改变命运”让他们摆脱了贫困与劳苦,使他们得以在城市之中拥有了一席生存之地,但同时,这种思想也根深蒂固地成了他们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而在一些经济不发??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年轻人去大城市打工、出国务工者甚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顾,但这些老一辈人受时代、地区的限制,大都知识贫乏,文盲现象也常有之,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是爷爷奶奶的最大成就,孩子的全面发展则是这些隔代教育家庭鞭长莫及的。   2.学校不落实   走进学校,细细审视体现每学年教学计划、落实孩子每天学习活动的课程表,各种课程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也为了体现某些教育特色,菜单的搭配与设计可谓费尽心思。但是劳育呢?有的学校某些年级已经将其“隐身”了,暂时没有消失的也只是在课程表上“露个脸儿”而已。平时教师的集体备课、经验交流,也没有关于劳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另外,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美术都有专职教师,都可以评定职称,还从没有听说过什么劳技高级教师。当教育的出发点偏离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们的劳动意识淡化了,劳动技能弱化了,一旦该出手时,他们变得不能且不愿了。   3.社会不提倡   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不大会唱“劳动最光荣”了,大学生谋职也不大唱“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虽然,我们不会再当着孩子的面厉言教育:“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和她一样扫大街!”可在这些“猴精”的孩子心里,他通过察言观色,难道看不出劳动者已被社会划分为“三六九”等吗?   二、教学学科渗透劳动意识的策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无力改变社会、改变教育管理、改变学生成长环境,但我们能够从自身开始转变观念,可以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去。   1.解读课程资源,激活劳育因子   细阅苏教版语文教材,可以发现,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活跃在各年段之间,显性的、隐性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情怀的,都有涉及。虽然劳育不是文章所要重点表达的主旨,但却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劳育契机。   如在学生入学初期就学到的儿歌《 人有两个宝 》;在中年级的《 孙中山破陋习 》中,孙中山的姐姐勤劳无比,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能干;高年级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 》,文中的萧红虽不能为祖父极好地进行园间劳作,但那份特有的孩子式劳动却为祖父增添了无穷乐趣。而教材中所涉及的劳动杰出人物则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又如,古诗《 锄禾 》《 悯农 》诉说了古代劳动者的艰辛,《 朱德的扁担 》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与战士同挑粮、同甘共苦的共和国元帅,《 剪枝的学问 》让孩子们懂得了劳动需要科学的方法,《 乡下孩子 》那快乐的田间劳动多么令人向往啊……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劳动教育也能为语文课堂增光添彩,同时,语文也为劳动教育留出了一方宝贵的“自留地”。   2.自主拓展实践,享受劳动乐趣   情怀不能仅仅停留在纸面,劳动教育与语文课堂需要互相延伸与交融,我们可以将某些劳育的教学点扩大、深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