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城南书院主要发展历程.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城南书院主要发展历程

清代城南书院主要发展历程   摘?要:清代是书院发展的繁荣时期。邓洪波先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顺治—康熙年间,为第一阶段,是书院的恢复发展期;雍正—乾隆年间,为第二阶段,是书院的全面大发展期;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为第三阶段,是相对低落期;同治—光绪年间,为第四阶段,是书院高速发展、快速变化,并最终改制期。[1]城南书院在清代的发展历程大致与邓先生所论相同,不过也有自身的特点,即其每个阶段具体时间相对略晚。因为城南书院在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才得以恢复招生,起步晚于其他书院,因而一般书院的相对低落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相反却是城南书院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城南书院真正成为省会书院,并有大批的人才从书院中涌现出来,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清代;城南书院;发展历程   一、康熙年间书院十景的修复   顺治元年(公???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直到桂王政权的灭亡,前后二十余年,中国大地上狼烟四起。清朝的庙堂在戎马倥偬之际,无法真正顾及文教政策的实施。当时,顺治帝对书院发布禁令,禁止新建书院与聚众讲学。自康熙帝即位以来,极力地采取各种措施,力图融合满汉,争取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起用理学名臣任中央要员与地方大吏,这势必影响到朝廷对书院的政策和态度。在康熙年间,许多毁于战火的书院得到修复。湖南长沙取得安宁稳定,是在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但是久经战乱的长沙,其经济的恢复尚有待来日。至康熙晚年,清王朝的经济民生逐渐恢复,文化事业才逐渐出现繁荣景象。城南书院在元明两代讲学多年中断,名望不及岳麓书院,一直迟至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才在生员易象乾等倡议之下,城南“十景”得以修复。所谓“十景”,即纳湖、书楼、丽泽堂、蒙轩、卷云亭、月榭、琮琤谷、听雨舫、采菱舟、南阜。当时,邑人周桢曾有《城南十景赋》:   ……考亭讲道于岳麓,南轩析义于尘□。爰建丽泽之堂,以集英材而育。飞甍连栋,奔驰云矗。城南一带,灯火照陆。乃绘圣贤之像,非同金粟之影。图书堆其缥缃,邺架编乎乙丙。书楼上耸青霄,古字深藏奇境。若夫蒙轩,敞开幽野,掩映清川。居敬穷理者,独破鸿蒙而开先天。至于夜静声寒,韵在竹梢。发人深省者,来自琮琤之空□,直上卷云之亭,以收澄江之景,云去江空,万籁无影,徙倚兮山椒,骋望兮鄢郢,上撑南天之紫盖,下泛西塞之舴艋,一登高阜,八极遥领。俯瞰纳湖,俨八百之湖光尽归眼底,贮一泓之海水皆在杯中。泉一响乎锡潭,啸自发于湖东,水心有圭,面面芙蓉,绝往来之路而邈焉无从。开榭以延月色,棹舟以破菱烟,一苇所如,飘飘欲仙。□乃一声,山水全绿,藕花香带,书声岚翠,光流岫曲。俄焉山色空蒙,舍采莲之艇而泛蜻蛉之船。读书清磬之外,听雨白鸥之边,写胸中之真乐,至今犹闻乎?……[2]   关于康熙年间的这次修复,各史料记载不一。《湖南第一师范校史》(1903—1949)曰:“至清康熙年间,屡议修复,但艰于集资,未能实施。”[3]可见《湖南第一师范校史》的编纂者认为,康熙年间城南书院由于资金问题,修复未能实施。而《湖南教育史》记载城南书院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由生员易象乾等修复”。[4]   查阅《城南书院说略》,其中对倡议修复之事记载分明,“康熙甲午(公元1714年),生员易象乾等倡议修复十景。”[5]而且载有邑人周桢的《城南十景赋》,该赋有力而清楚地表明,城南书院在康熙年间对于城南“十景”有过修复,由赋中“飞甍连栋,奔驰云矗”“图书堆其缥缃”“书楼上耸青霄”“乃绘圣贤之像”等语句来看,修复的规模应不算小。再看乾隆《善化县志》,也有详细记载:“城南书院康熙甲午,有生员易象乾、刘宏纲、欧纶等倡为修复之举,设簿向全省人士募化,由中丞以及各属府县一闻大义,靡不乐捐。后仅建立两进砖瓦空架,不数年倾颓无余。”[6]这个记载说明康熙年间城南书院是有修复的,只是修复斋舍太少且存在时间太短而已。   至于周桢所作之赋,也可能过分夸张,或者不免遥想当年。但是它与乾隆年间《善化县志》所载相比,只是修复程度不同而已。城南书院在康熙年间存在修复,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斋舍没有完全修复,而且不久之后便倾颓。   二、雍正年间设为省会书院   雍正年间,中国书院史上有一重要事件,即省会书院的设立。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朝廷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建立省会书院。清王朝的书院政策至此为之一变。   这一政策的转变,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顺康时期,书院聚众讲学虽有禁令,但是对书院的正常教学却有鼓励。康熙年间曾多次向各大书院赐匾,书院还是在朝廷的默许中得到很大发展。到雍正时期,明末清初的遗民大都已经谢世,清王朝入主中原已近百年,满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融,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对于异族王朝已经多有认同。这些均影响了清王朝书院政策的转变。   但是清王朝的统治仍旧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存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