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音乐与中国古典诗歌相似特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肖邦音乐与中国古典诗歌相似特性

肖邦音乐与中国古典诗歌相似特性   【内容摘要】为了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的特性,文章以肖邦的练习曲Op10.No3为例,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这一载体,从起承转合、叠加、回文、反复、模进、顶真、叠字7种表现手法,对称节奏、不对称节奏、自由节奏3个节奏型,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柔弱而坚强的个性和民族的气质3类情感对肖邦音乐的特性进行了诠释,指出了肖邦音乐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相似特性。   【关键词】表现手法 节奏 情感   肖邦(1810—1849年)是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的作曲家,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那么,他的钢琴作品与我们中国古典诗歌有何相似之处呢?笔者将用中国古典诗词来诠释肖邦的练习曲Op10、No3,希望借此更深刻地理解肖邦音乐中的诗性,同时让中国的演奏者更好地演绎这位跟我们不同国籍,却与我们内心如此相通的音乐家不朽的音乐作品。本文从表现手法、节奏、情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比较该曲与中国古典诗词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表现手法   1.起承转合   肖邦这首练习曲浪漫抒情,以主题句为例,前两小节(起)—第三小节(承)—第四小节(转)—第五小节(合),这个乐句包含五个小节,体现了起—承—转—合的关系。“起承转合”的概念首先源于古代诗文创作,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旧时诗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泛指文章作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更是常见。比如王勃的诗《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故乡的诗歌,同肖邦该曲的离别之愁、思乡之情很相似。在这首诗中,首先开头以万里长江的停滞之景来书写诗人之悲,是起因,这与肖邦曲子的起句类似,钢琴家也许是被什么触动了,或是哪个友人赠送的银杯或是那一抔家乡的泥土,都让钢琴家产生了离别的愁绪。其次,在承句中,“万里念将归”通过一个广阔的空间将诗人的悲伤推到顶点。在肖邦这首练习曲中的那一份情绪也升发到了顶点。再次,再一转,诗人王勃回到了当下的秋天黄昏之境。肖邦的情感在第四小节也一转,离愁淡了一点。最后,在合句中,诗人的一句“山山黄叶飞”留下了让人回味的寓意,这翩翩飞舞的黄叶正是象征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在肖邦该曲的第五小节中,肖邦所表达的感情如同低吟浅唱,音虽然收住了,但曲中之意仍然意味深长,让听众产生无穷的联想。   2.叠加   在这首练习曲的主题句中,分为三个声部,高声部像小提琴般,似一条明线,而低声部像低音提琴般一直保持弱音,似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中声部作为和声的填充,使音响更加丰满。   意象叠加就是将几个意象放到一起。在诗歌中对意象叠加的表述是意象组合。南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留。”因此,意象组合要求以意为主,“尽量选择能表‘意’的‘象’”,最后将“象”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①。肖邦这首练习曲中三个声部叠加的情形,也如同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三个声部各尽其“意”,但是又能够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李叔同《送别》的上阕:“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由于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的不同,诗歌是线条性的,因此“长亭”“古道”“芳草”“垂柳”“笛声”“夕阳”这些意象,依次出现在了画面上,但意象都组合起来:“长亭”“古道”本就是古代离人分别之处;“芳草”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连天的芳草更是看不到边的寂寥;“柳”更是离别的代表之物,一是柳本生在江边,人们分别之时总会折柳送别,二是柳有“留”之音,代表了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笛声”同离别也是密切联系,有《折柳》曲是送别曲,抑或是为送别而吹奏笛子,这也是离别之意;“夕阳”时刻已是傍晚,傍晚乃一家团聚之时,却不得不分别,自然又增添了分别的离愁。肖邦的这首练习曲三个声部交相辉映,音乐是立体式的,有层次的,高声部的旋律描述出作曲家的忧郁、伤感的情绪,低声部给出了深沉的和声,与之相呼应,更加增添了离愁别绪,中间声部和声层的填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诗歌艺术和音乐艺术不同,但是两者叠加之后,表达出来的效果却是相似的。   3.“回文”式   肖邦这首练习曲中的14、15小节的高声部,正行逆行都一样,呈现出“回文”的样式。回文体是可以倒读的诗词格式,相传西晋傅咸和东晋温峤都作有回文诗,其诗早已失传,十六国时期前秦才女苏蕙曾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寄赠其远徙的丈夫,词甚凄婉,长840字,可以循环朗读。西方音乐中的逆行体相当于中国诗词的回文体。逆行手法最早用于13世纪的克劳苏拉。14—15世纪的卡农体有很多是逆行卡农。14世纪法国作曲家马肖称这种逆行卡农为“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②。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比较多,比如苏轼的《菩萨蛮》:“峤南江浅红梅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