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大学生法律信仰建构
论大学生法律信仰建构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建构对国人法律信仰的培育意义深远。文章从近几年发生的大学生恶性案件说起,深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缺失法律信仰的原因,阐明了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具体路径。目的是让法律信仰植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高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DF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6.16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一向被认为是“天之骄子”。可是最近“药家鑫案”却被各大媒体及网络闹得沸沸扬扬,呼吁学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生犯罪的深刻原因及对策。 不能否认,这又是一起悲剧,不仅是社会的悲哀,更是高校教育的悲哀。它给两个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心理和精神伤害。药家鑫走了,但 “药家鑫现象” 却仍有可能发生,对此我们不仅不能回避,而且必须正确应对。近年来大学生犯罪让人扼腕痛惜: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与室友及同学长期不和竟持锤杀害四名同学;2004年7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女学生罗卡娜因与同窗发生口角,竟连续砍其17刀致其当场死亡;2004年10月,北京某职业学院学生杨晓峰因与隔壁宿舍同学争开水发生殴斗而用水果刀将一名同学扎死;2004年11月,作为本村唯一一名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殷兆辉因与女友分手不成竟残忍地杀死女友并抛尸楼下; 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大四学生付成励因女友失身而怒杀程春明老师等等。面对这一幕幕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暴力案件,在吾辈深感痛心的同时,掩卷深思:高校教育或有缺位,法律信仰教育势在必行。诚如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同理,大学生法律信仰必须被建构,否则“血溅象牙塔”事件就难以避免!
二、大学生缺失法律信仰之因 “所谓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指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规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2]由此可见,法律信仰的前提是认同法律规则 ,关键是主体依其信仰的法律规则行为。换言之,法律信仰是主体??客体(法律规则)的有机统一。大学生法律信仰亦与此同,特别之处只是主体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大学生知识层次较高,二是大学生作为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期,所处年龄段较为特殊。正是基于此,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才弥足珍贵,大学生肆意践踏法律才更令人痛心疾首,是故探寻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就迫在眉睫。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一定的原因,这种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但是绝不是说外因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外因可以推动内因,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内因。结合前述 “药家鑫”案等几个案例,笔者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如下:
(一)内因:法律信仰根基薄弱
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根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历史传统和个体原因。
1.历史文化传统方面
传统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挥之不去的精神皈依,它对一个人信仰观念的形成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窃以为,影响国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条: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袁永新,赵天宝: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建构第一,法律信仰传统缺失。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除了夏、商崇拜神明和短短存在15年的秦朝还算尚法而治外,其余时段主要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绵延相传。儒家的信仰传统不是超脱于现世的彼岸世界之神灵,而是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理性”。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先秦各家为寻求当时社会大变动的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说,使得以商周巫史文化教育中解放出来的理性,没有走向闲暇从容的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腊),也没有陷入厌弃人世的追求解脱之途(如印度),而是执著人间世道的实用探求” [3]。这种实用理性传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逻辑思维及行为方式,是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信仰观的折射与放大。这与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法治人文精神源于新教伦理截然不同:“援引尘世的公义判准来衡量神的至高定夺,是毫无意义的,并且有损他的尊严,因为他是,而且唯有他是自由的,也就是说,不受任何法则的束缚;他的旨意也只有在他乐于透露时,我们才能了解甚或知道。” [4]因为信仰的对象应是超验的、是理性、是永恒真理,而现世中的此岸世界却无法达到这一点;现实过于多变,而让人的信仰不断变化是可怕的,实际上等于没有信仰。我们崇尚的是“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礼记·中庸》 。的“三纲八目”《礼记·大学》 。,西方人崇尚的是神圣的上帝。其结果是我们的传统近百年来多次被踩在脚下而满目疮痍,而西方人对基督教的信仰依然岿然不动。难怪西方的基督信徒们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