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生态审美文化研究
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生态审美文化研究
摘 要:鄂伦春族文明为生态文明,鄂伦春族文化蕴涵了更多的生态智慧,维护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关系,保护着养育自身的生态环境。鄂伦春族把保护生态和谐观即和而不同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口头文学中,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具有的丰富生态审美文化意蕴,涵盖了生态审美范式、生态审美理想与生态哲学观三个层面。
关键词:鄂伦春族;“摩苏昆”;生态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22-02
鄂伦春族文学是生态文学,是以生命为主体,表现人的生存状态、反映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文学。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的内容涉及民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文学艺术、生态观念、伦理道德、乡村民规、社会交往、医药传统、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鄂伦春族的生态审美文化涵盖了生态审美范式、生态审美理想与生态哲学观三个层面。跨学科地研究与学习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文化可以拓宽中国生态美学的多维视域,鄂伦春族生态审美思想的“少为多用”、“古为今用”可以传播民族生态审美文化价值。
一、生态审美范式
鄂伦春族的生态文学建立在地理背景之上,鄂伦春人长期以来沿大兴安岭山脉生存,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形成了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态意识,保持了千年的生态平衡,延续了特有的生存状态。在历史的自然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与生存方法。鄂伦春人以歌唱为乐生方式,以舞蹈为心灵表现,以祭祀为乞求手段,这种生存状态是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化生存。从物质角度上讲,鄂伦春人的存在状况也许是艰苦的,但从精神生命来看,他们的生存更符合生态审美要求。
2006年5月20日,“摩苏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原生态地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着该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发展方式的神韵。”[1]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的表现形式是说唱结合,说说唱唱中表明鄂伦春人的“乐”与“不乐”,其实等于人与自然是“和”还是“不和”。在《英雄格帕欠》中,库尔托莫??根在河边吹起口弦琴,望着鱼在水中嬉戏,遂唱起求爱之歌,这爱情联想缘于大自然,“鸟不落树林哟,一定觉得没意思。”[2]4主人公所唱之歌自然是本民族生态审美文化的赞歌。
“摩苏昆”中描绘了许多宗教信仰活动,人类通过献祭、舞蹈、击鼓、倾诉、歌唱、迷狂来完成对神灵的邀请与乞求,“桦皮碗里倒上了水和酒,一切安排妥当,只等鄂得萨满想招儿啦。鄂得萨满身披叮当响的萨满大袍,敲起皮鼓,唱起萨满求神歌”[2]169,神灵只存在于人的精神中,仪式上的祭品为人享用,唱歌舞蹈为人欣赏,迷狂为人体验,然而,人与万物的沟通离不开的是精神上的这种联系,进而唤起鄂伦春人不可知的敬畏与救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缘起转化为审美意思而诉诸口头文学,在崇拜与娱人的仪式中彰显穿越时空的魅力。
二、生态审美理想
汉族的生态文明仅追潮至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对只有文字没有语言的鄂伦春族来说,其生态审美理想在口口相传中更是源远流长。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审美追求与豪放达观的审美乐趣是鄂伦春族共有的生态审美理想。
鄂伦春族的天、地、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生态理想即人是天地造就生成的,人与天的关系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是因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两者才是共生共处的关系。鄂伦春族生态审美理想中的人自然是指每一个人,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中的万物一样是平等的、依存的,因此,鄂伦春族生态思想具有普遍性,并代代相传与发展,这种生态审美理想本身存有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现代哲学家所珍视的正是鄂伦春族天地人合一的生态审美理想。
鄂伦春族史诗“摩苏昆”歌颂的多是英雄,然而民族英雄斗争的对象却并不是大自然,而是犸猊这种兼具人、鬼、神、兽特征的恶魔,在斗争的过程中,英雄往往得到各种小动物的帮助与神的法力,体现了形而上学意义与鄂伦春族生产生活的生态关联,表明“摩苏昆”是鄂伦春族独特审美观念与文化传统的体现,意味着鄂伦春族史诗的区域化与生态化,因此,“摩苏昆”是鄂伦春人用鄂伦春语传唱、用汉文字记录的鄂伦春族“圣经”。
“摩苏昆”是用心灵传唱的生态审美文化之歌,其中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即人、社会、生态系统合而为一,“审美主体既非一个在本质上抽象的、先验的自我,又非现实生活中的实体自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双重的事件性历史性的美学意义存在。”[3]在这种原生态审美理想的观照下,鄂伦春人对自然的眷恋都不是孤立霸道的,史诗叙事者成为生态审美文化的代言人:“鹿跟咱们人一样,在山林里过惯了,祖祖辈辈,谁愿意远离呢。”[2]125“摩苏昆”与书面文学的表达顺序截然不同,在这里人类“反主为客”地居于其次,作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