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部顧問室-「台灣文史計畫」
中小學教師台灣文史藝術教學與實踐研習營
中台灣古典詩的發展與特色
主 講 人:廖 振 富 老師
研習時間:2008/07/28~2008/07/31
研習地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弘道館四樓視廳教室
中台灣古典詩的發展與特色
一、前言
台灣古典文學的界定
1、時代:沈光文入台(1651)、明鄭(1661)以迄當今,約300餘年。若以陳第〈東番記〉(1603)為起點,則超過400年 。
2、作者身份
第一類:從中國渡海來台的中國文人或官吏,最早期的明鄭遺老、清代遊宦文人,日治時期短暫旅台,及戰後來台定居之中國人士皆屬之。
第二類:台灣本土文人,清領初期已有部分作者,中葉以後逐漸興起,日治時期名家輩出,而他們是台灣古典文學最應重視的研究對象。
第三類:日治時期來台的日本人,他們多半具有一定的漢學素養,包括各級官吏、記者,及其他文士等。
3、文類:台灣古典文學向來以古典詩最蓬勃,其次,古典散文數量亦相當可觀,至於詞、賦、小說等,相對之下較少,也都有一定的數量。日治時期文言通俗小說,則是近年熱門的研究題材。
對台灣古典文學的常見誤解。
1、台灣古典文學的「創作年代」不是局限於「古代」(明、清),日治時期更見豐富精彩,與同時期中國大陸之文學發展,有相當明顯的差異,而戰後迄今之發展亦值得重視。易言之,研究近現代台灣文學,台灣古典文學也是不容忽視的學術範疇。
2、台灣古典文學是不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支流?單就明清時期而言,台灣古典文學可說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部份,然而它卻不容易在中國文學史的觀察研究視野中被發現、重視。至於日治時期台灣古典文學牽涉議題複雜,尤其加入日本、台灣、中國的多邊文化與政治交流、滲透與角力,其研究定位已非單純將它放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範疇所能涵蓋。
(三)台灣古典詩與國語文教育
1、檢討台灣古典文學(古典詩)在「本國語文」課程中嚴重缺席之偏差現象:台灣古典文學作家只有丘逢甲與連橫?
(從巫永福對丘逢甲、連橫之批評,對林獻堂、林幼春之推崇談起。)
2、台灣古典詩的意義與價值
(1)時代性:族群、政治、社會
(2)自然風土與土地認同
(3)認識台灣文學之豐富內涵
二、中台灣古典詩的發展特色
1、起步較慢,但成果有後來居上之勢:陳肇興、丘逢甲、洪棄生、林癡仙、林幼春,乃至賴和、陳虛谷、葉榮鐘等人的詩歌成就,是19~20世紀台灣古典詩歌發展史的大半縮影。
2、清領時期的社會寫實性格:從陳肇興(有關戴潮春事件詩作甚多,描寫農村詩作極有特色)到洪棄生(關心庶民處境,批判性特強),皆以反應民間疾苦、社會動亂為主要特色。
3、日治時期的鮮明抗日立場與改革理想:台中「櫟社」(創於1901年)與彰化「應社」(創於1939年)一脈相承,氣息相通,先後致力於舊文學的改革與新文學的提倡,並與文化啟蒙運動密切結盟。
三、中台灣主要古典詩人介紹
(一)清領中期:陳肇興(1831~?)
(二)清領晚期及日治前期
1、吳德功(1850~1924)
2、梁子嘉(1851~1899?)
3、丘逢甲(1864~1912)
4、洪棄生(1866~1928)
5、林癡仙(1875~1915)
6、林幼春(1880~1939)
7、蔡惠如(1881~1929)
8、林獻堂(1881~1956)
(三)日治後期及戰後
1、詹作舟(1891~1980)
2、賴和(1894~1943)
3、陳虛谷(1896~1965)
4、莊垂勝(1897~1962)
5、周定山(1898~1975)
6、葉榮鐘(1900~1978)
四、作品選介
1陳肇興 〈穫稻〉 (台灣風土)
驕陽似火稼如雲,隨穫隨耕力最煩。荷擔人歸黃檨圃,催租客到綠槐村。耞聲遠逐蟬聲亂,鐮影遙連犢影昏。自是瀛壖多樂土,畬田火米不須論。
2陳瑚〈家居即事〉(親情)
兒童吮筆學塗鴉,濃墨淋漓著齒牙。覷隙背人亂揮灑,秋蛇春蚓滿窗紗。(其一)
寒燈伴我兩咿唔,識字阿洲勝阿圖。不管吟髭撚欲斷,苦持書卷問之無。(其二)
3林幼春 〈送蔡培火、蔣渭水、陳逢源三君之京〉
一往情深是此行,中流擊楫意難平。風吹易水衝冠髮,人唱陽關勸酒聲。意外鯤鵬多變化,眼中人獸漫縱橫。臨歧一掬男兒淚,願為同胞倒海傾。
4蔡惠如 〈意難忘〉下獄之日,清水、臺中人士見送,途將為塞,賦此鳴謝。
芳草連空,又千絲萬縷。一路垂楊,牽愁離故里。壯氣入樊籠,清水驛,滿人叢,握別到臺中。老輩青年齊見送,感慰無窮。山高水遠情長,喜民心漸醒,痛苦何妨。松筠堅節操,鐵石鑄心腸。居虎口,自雍容,眠食亦如常,記得當年文信國,千古名揚。
5林獻堂〈次鏡邨氏鎌倉晤談有感原韻〉
歸臺何日苦難禁,高論方知用意深。底事兄弟相殺戮,可憐家國付浮沈。
解愁尚有金雞酒,欲和難追白雪吟。民族自強曾努力,廿年風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