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大冶探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庭农场大冶探索

家庭农场大冶探索   “五个湖北”进行时   伴随着家庭农场的风生水起,湖北省大冶市诞生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不仅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和决策者,他们用实际行动来阐述对现代农业的理解。   村民曹树金望着大片抛荒的田地,忍不住砸吧着嘴叹息:“这畈里的田,荒着真可惜啊!”村委会副主任曹树林接着话头说:“那就给你种?”   这是2009年发生在湖北省大冶市方至畈村的一段对话。谁也没料到,这段对话竟“催生”了一个种粮大户。   曹树金曾是村里的生产队长,会开拖拉机,会种田。说这句话那年,他已经56岁了。在农村,这是个非常尴尬的年纪,进城打工没人要,在家种田养老又不甘心。在村委会的多次“怂恿”下,曹树金决定先种300亩试试。   那一年,老曹起早贪黑,拿出当生产队长的干劲,用心“伺候”这300亩稻谷。2010年底,老曹喜获丰收,他扳着手指一算,乐了:嘿,比打工强,这事有奔头!在村委会帮助下,尝到甜头的曹树金又流转了400亩田地,跟村民签了7年合同,合同上写着随行就市,当年的租金为150元一亩。   就这样,曹树金当上了农场主,有了自己的“庄园”。今年上半年,在《支点》杂志联合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来到大冶做家庭农场的调查时,他已经流转了4个村共计2000亩地,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   破解土地抛荒难题   曹树金等种粮大户尝试家庭农场是近几年的事。先前,大冶市虽然一直是农业地区,但土地抛荒情况颇为严重。   “本地的老百姓已经没有兴趣种地了。”该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张保平介绍,大冶土地起伏不平,不好利用。再加上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展迅速,农民赚钱相对容易,因此,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量土地荒芜。   政府为解决土地抛荒问题,不仅出台优惠政策,给予资金补贴鼓励土地流转,还设立了市镇村三级流转平台,这些措施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尝鲜”。   然而,外地人到大冶流转土地,并未解决市政府的“心病”。 张保平说:“外地人来租地有个致命的问题,他们只考虑赚钱,采用粗放型的经营,产量不高,不利提高农业水平。有的赚了钱后就不做了,???赚钱的也很快就走了,政府还要再次流转,稳定性不强。”   除了这些问题,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些外地人到此流转土地,赚钱后遭到了当地人眼红,当地有些农民甚至不顾合同规定,不再将地租给他们,这也破坏了土地流转的稳定性。   政府部门改变策略,鼓励本地人试水家庭农场。曹树金算是较早的尝试者之一,他所在的方至畈村,无山、无水、无矿,集体经济是个空壳,村里人觉得种地无法养家糊口,纷纷外出打工。最严重时全村1800亩农田,抛荒1600多亩,剩下的一两百亩是村里的留守老人种点粮和菜。   该村真正的土地流转试验始于2008年,这一年,湖北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了村里600多亩土地,每亩租金350元,流转年限15年。该公司投资6000万元,主要经营生猪养殖、蔬菜种植、花木栽培、休闲体验和林场。   接着,曹树金先后流转了700亩,村里剩余的500亩田地怎么办呢?村支部书记曹祥炳告诉《支点》记者,2010年底,村干部赴江西考察吊瓜基地,回来后,就对这500亩田地进行调整。把360亩连片的田地用来建吊瓜基地,剩余的给村民种粮。后来,村里又开发了150亩荒滩,兴建起500亩吊瓜基地,吸引了15个农户入股经营。至此,方至畈村基本实现土地“全流转”。   曹祥炳高兴地说:“土地流转后,既解决了闲置土地,又获得了补贴,还发展了集体经济。去年,吊瓜基地纯收入8万多元,村集体收入5.6万元。今年,吊瓜基地纯收入有望突破15万元。”   “留守老人”变身“农场主”   家庭农场的试验也得益于中央的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大冶市政府为了鼓励更多人经营家庭农场,规定凡一次性流转500亩土地者,将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曹树金告诉《支点》记者,2011年,他流转了1100亩地,一次性拿到了55000元补贴。除此外,他还领到了8000元的油菜秧苗补贴。   目前,曹树金以种水稻为主,亩产量500公斤左右。除了种两季水稻,他还种植小麦和蔬菜。随着收入一年年增加,曹树金租地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去年他又流转了1000亩地,如今总面积达2000多亩。由于租种合同上写了“随行就市”,今年的租金涨到了每亩220元。   去年,曹树金年产800吨水稻,按照每公斤2.2元的市场行情算,他去年毛收入达170多万元。扣除添置的几台大型农机,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纯收入近30万元。   曹树金体会到了规模经营带来的益处,胆子也越来越大,他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总共6个合作人,我出资20万元,儿子出资1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