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新闻在脚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最真新闻在脚下

最真新闻在脚下   身处基层的地市级媒体如何开展“走转改”活动?如何使所在编采人员克服身在基层却又“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灯下黑”现象?面对这些崭新的课题,作为一份地市级都市生活类报纸的三峡商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推出的“在现场,在基层,在一线”——三峡商报记者“走转改”基层蹲点新闻写作竞赛活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中宣部有关领导来宜昌听取新闻媒体“走转改”执行情况时,对这组报道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蹲点基层,收到实效   三峡商报开展的“走转改”基层蹲点采访新闻写作竞赛活动,自2012年7月开始,历时半年,近200人次参与蹲点采访,先后推出了11个大型专题报道,每个专题5个版面,共用50多个专版,发稿近20万字,刊登新闻图片约140幅。活动结束后,本报编辑部对这次活动进行了研讨和总结,评出了30篇好稿件。   这次基层蹲点采访涉及的人物多,既有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又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和大量的新闻事件当事人;涉及的范围广,涵盖宜昌市域范围内的城市和乡村,从防洪一线到偏僻山村的田间地头、紧张繁忙的工厂车间,从社区街巷到文明创建的劝导现场,都留下了记者奔忙的足迹;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既有社区的逸闻奇事又有乡村的田间踏访,既有精悍的现场新闻又有深入调查的报道。   在这次活动中,编辑和记者走基层、接地气、增底气、深入生产一线和生活底层,亲身感受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和群众的喜怒哀乐,饱含深情地排民之忧、解民之难,推出了一大批真情实感的新闻作品,宣传了党的主张,回应了群众关切,服务了百姓生活,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抓到了一批新闻“活鱼”。真新闻在基层,好经验在一线。活动中,记者走进一线,站到采访对象面前,与他们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抓到了一批鲜活的新闻,采写了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稿件。如《老伴跳舞 老太“吃醋” “格格”登门解“心结”》、《昔日借粮过年 如今种菜买车》、《一个晚上救治了82个病人》等,这样的报道是广大读者关心的,也是报媒真正需要的。   发掘并报道了一批典型人物。如《热心老汉巡??10年,小喇叭“喊”出邻里情》一文中,记者报道了一位社区老党员,退休后拿起小喇叭,每天晚上绕社区两圈,十年如一日,义务巡逻。在《大堤卫士用脚步丈量清江》一稿中,记者报道了一位清江巡堤人17年如一日坚守大堤的感人事迹,引起读者共鸣。如果没有这次走基层活动,这些基层的典型人物不可能被发现。这些典型都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物,他们用自己平凡的工作展现了不平凡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增强了编采作风和业务能力。我们的编采人员大多生活在城市里,工作于高楼大院之内,陷于文山会海之中,手不离鼠标键盘,脚不沾基层泥土,很少有机会发现真正的新闻,也很难写出佳作名篇。不少人以往采访大多蜻蜓点水,作风浮躁。在这次活动中,他们沉下去采访,静下心写作,改变了过去作风的浮躁。一位记者在采访了解到一对父子半个世纪接力守大堤的事迹后深有感触:“父子俩在半个世纪里接力守堤,每天巡视10公里,堤防站就是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奉献精神呀。我以后一定向他们学习,认真做好新闻工作。”通过走基层,擦亮了记者发现新闻的眼睛,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一位长年“跑会”的记者说,只有通过走基层,才会在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把准时代脉搏,心明眼亮,寻找到真正的新闻。   丰富了新闻报道语言。在这次活动中,记者以现场实录体进行报道,真正做到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表述新闻,从而丰富了报纸的新闻语言。作为一张新生的都市生活类报纸,三峡商报的采编人员大多数为年轻人,没有基层工作的经历,缺乏和基层群众打交道的经验。在这次活动中,编采人员与群众面对面,用心与基层群众交流,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群众语言。如《热心老汉巡逻10年,小喇叭“喊”出邻里情》、《居民家中无“小事”,就管鸡毛蒜皮那点事》、《加固堤坝,只为身后那片庄稼》、《救护车司机,放下筷子就握住“盘子”》、《农超对接,蔬菜放下“价”子》、《空巢老人,最怕“睡过去”没人知道》等稿件,用群众语言展现群众生活,让读者感到亲切。一位记者在编辑部召开的“走转改”座谈会上说:“群众语言就是一座语言的富矿。通过这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生动的群众语言,将终生受益。”   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编采人员在基层蹲点时,把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把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目标,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手拉手、面对面、心贴心,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距离。一位记者在社区采访时得知,有个年轻女子由于小时候摔伤,10多年来一直走不出心理阴影,了解情况后,记者马上联系了心理专家与其谈心,终于帮她解开心结。年轻的女记者毕晓曦在自己的走基层采访总结中写道:“作为一名跑社区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