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死亡”观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论语》中“死亡”观念

浅谈《论语》中“死亡”观念   【摘要】儒家对鬼神是敬而远之,对死亡则是存而不论,但这并非不重视死亡。司马迁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通过对《论语》中关于生死的论述分析,得出儒家对死亡的看法,通过对生命的理性认识,从而正视生命、正视死亡,追求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表达——杀身成仁。   【关键词】论语;生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28-02   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说明了儒家对死亡的重视,还以一种客观平静的态度表达了对死亡的认识:生命所得以依靠的是精神,而精神的载体则是肉体;精神使用过度就会枯竭,身体劳累过度也会疲惫衰老。形神相离,人就死亡,死即无法复生;形神相离,再也无法复合。圣人所以重视死亡,盖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挽回。每个人??必须尊重生命,正视生命,珍惜生命,使生命的价值得以显现,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包括别人的生命。《论语》中也透露出对生死的这种看法。   一、对生命的理性认识——死生有命   儒家将人的生命看作自然的过程,天地之化,生生不穷,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认为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生死变化是自然变化的常道。   孔子对于生命的流程有着清澈的悟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时间是无法抗拒的,它会带来生命,也终究会带走生命,故人皆有死。岁月如流水奔流不息,往者过,来者续,不知休止,逝者已矣,无可挽回,为自然常道。儒家看到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认为生死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一种冥冥中的必然性。《论语》中有多处提到天命,既有对天命的无奈,也有对天命的深信不疑: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   命是我无法主宰的,生死也是我无法决定的,故夫子对颜渊之死痛惜却无可作为。虽我对于命无可奈何,但我却可以安于命而修己之德,做到“知天命,尽人事”。人纵能杀我之身,却不可夺我之德,天可丧我之命,却不可丧此天道。故夫子有“天生德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叹,有“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之自信,以德行修养与所秉承之天道为世人敬仰,于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使生命得以延展。命是对道的承载,生死固然由天所定,但若我之命成为道之载体,则天亦无可奈何于此。儒家对生死与天命的认识既体现了对生死这一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又充分发挥了人的道德性。人的有生有死,都是自然的运行,是任何人都无法干预的,无论是公伯寮还是桓魋,都是无可奈何命的。但是人却可以通过对道德价值的承担,实现对生命的超越。人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把生死看做命运的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接受现实,去考虑人能改变的东西,而不应斤斤计较于生死功利,对生死做过多思虑。   二、得正而死   儒家认为,人有生之时要实现生命的价值,更希望死亡降临之时可以得其正而死,避免死于非命。《礼记》记载曾子的话:“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儒家把“得正而毙”看做“善终”,人不仅要有美好的生命过程,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样的人生才算是无憾的。   孔子不赞成无谓的死亡,要死得其所,仅凭一腔热血行事,不珍惜生命的行为,他是反对的。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孔子言此是要抑子路之勇,而教之以有勇有谋方可成事。一味以勇行事,而不得其死然,孔子反对。生命只有一次,它所承载的无论是道义还是孝道,都不允许我们轻易放弃。孟子“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的话,与此是不谋而合的。   生命是值得珍视的,它有无限的意义等着我们去完善和实现,轻易地放弃生命,是儒家反对的。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就是对生命的珍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即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背负着道义,并因孝道而需格外被珍惜,生命所承载的最重要的即是道义和孝道。故有两种死亡方式可以称得上是得正而毙,一是一生小心爱惜身体,寿终正寝之时身体无损,安然面对祖宗父母;二是为道义而不得不舍生取义,成就更有价值的生命。   人的生命之所以值得珍重,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有道德善性。从道德角度去理解人生命的价值。为道德而生,以自己的生命去践行仁义道德;为道德而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换取道德的完善,故孔子称赞比干谏而死、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下,因他们的行为是“杀身而成仁”、“舍生而取义”,这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儒家生命观是以道德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