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异域风情(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玉文化异域风情(下)

玉文化异域风情(下)   外来技术   “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其地即佛经之印度 ,《汉书》之身毒 。”清代纪昀(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了对痕都斯坦玉器的赞美。乾隆皇帝本人更是称赞他们“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那么痕都斯坦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痕都斯坦(Hindnstan)是指建立于1526至1858年的莫卧儿帝国。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   痕都斯坦玉器所使用的玉材多为南疆的和田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等。玉雕工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而由于当地人相信玉器具有“祛毒”的效果,因此多将玉石制作为用来盛放事物、饮品的器物。   此类玉器造型上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格,多以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等图案作为装饰。有些更在器物表面上镶嵌宝石、琉璃等进行点缀,极其精美。   技术层面上,痕都斯坦玉器采用独特的“水磨”技术,能使玉器胎体达到薄如蝉翼的效果,素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根据现代仪器的测量,痕都斯坦玉器可将玉器的胎壁打磨到不足1毫米的厚度,令人叹为观止。就连玉痴皇帝乾隆爷本人也说:“制薄如织,良工巧匠,非中原玉人所能仿佛也。”   尽管如此,乾隆依然命造办处的工匠照此风格仿制更多同类玉器,并将他们称为“西番作”。而中原工匠也尽己所能,除了学习了痕都斯坦的制玉风格和工艺外,更在本已薄如蝉翼的玉器上镶金、掐丝,将中原制玉的手法和传统与这种西域风格的外来之物充分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   外来材质   除了联通欧亚文化的西北丝绸之路外,中原与外界的通道还有一条“西南丝绸之路”。这条商路早在汉朝就已十分通常,它始于中原,途径古蜀,直至身毒,也就是当今的印度,因此当时被称为“蜀身毒道”。   我国的疆土内并不出产翡翠,但就商业往来和运输途径来看,翡翠进入中???的条件早就成熟。然而,历史上对此却含有记载,以至于翡翠进入中国的起始时间至今仍存在争议,无法确认。就可考的历史看来,在清代中期,特别是康熙时期开始,翡翠已经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境内了。   缅甸国王从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恢复向朝廷进贡,仅据《光绪·云南通志》记载,缅甸国王就曾进贡二十余次,贡品有大象、檀香、红宝石、蓝宝石、玉石等。   清朝末年,翡翠的开采及利用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清东陵慈禧太后随葬宝物中众多翡翠制品也充分说明这一点。位于首都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中常年展出的清代李莲英绿翠扳指和翎子管等器物也可以证明当时翡翠在国内的盛行。今日所见留存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翡翠古旧器物,多数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自从正式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来,翡翠就以它鲜艳的颜色,夺目的光芒令人为之赞叹。绿、紫、白三色的翠和红、黄两色的翡,都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他们不仅看起来高贵惊艳,更是财富、身份的象征,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时至今日,翡翠制品的价格突飞猛涨,这与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呈正比。当然,作为一种天然矿物,其矿藏量毕竟有限,稀有资源的定位也是它价格日益走高的原因之一。可正是这样,更说明他在当代玉石投资者和收藏家心中的地位。   文化输出,亦或同期崛起?   上面说了这么多外来文化对中原玉器的影响,那么中原玉器又有没有对外传播呢?这个话题仿佛又牵扯到另外一个暂时没有结论的争议上,就是所谓的“中原核心”观。换言之,也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   这里笔者无意对此“千古悬疑”进行推论,但是从出土玉器的时代来看,仿佛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股脑”冒出来的一般,并没有明确的传播迹象。或许是对天之湛蓝的崇敬,可能是对春之碧绿的渴望,是什么力量让整个中国大陆在远古时期同时对玉石这种材质产生了崇拜,是个非常有趣但又暂时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在公元前4000-1000年间,地处中原腹地的仰韶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地处西南的古蜀之地,先后都以当地的玉石矿脉为基础,发展出了发达的制玉技术、复杂的用玉规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神秘的玉器文化。刨除矿脉存储的地域性特点,大家又同时聚焦在以透闪石为主的软玉这种特殊材质上,实在是惊人的相似。   那么在文化流传,至少在玉器的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有趣的现象,当下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和确凿证据。   曾经在四川成都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时候,博物馆中陈列的几件器物给我留下了颇为深刻印象。他们从器型和工艺上看起来并非古蜀国当地“设计制作”的,带有非常明显的异域风格。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期,因为什么原因,由谁,怎样带过去的呢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