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玉与文章审美连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珠玉与文章审美连接

珠玉与文章审美连接   [摘要]《文心雕龙》中普遍存在着以珠玉言说文章的现象。就珠玉与文章的审美联系作细致探索,或可为《文心雕龙》美学思想提供新的阐释。从听觉审美的维度考量《文心雕龙》中的珠玉用语,可发觉珠玉用语在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三个层面上分别言述文章审美的道理,这里珠玉文化与文章审美以“听觉”为桥梁融通为一,凸显了中国文艺美学的特色。   [关键词]珠玉;文章;审美连接;听觉维度;《文心雕龙》;珠玉用语   [作者简介]张坤,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云南昆明650500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106-07   一、研究缘起   作为一部经典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值得反复研读、深入解析,该著中貌似细枝末节之处,都可能包蕴着中国文艺美学的基本问题,其文本中时常出现的珠玉用语,即是一例。中国玉文化传统深厚、影响广远,相关记载散见于古代典籍,有学者说,“在中国,玉早已超越了其自然矿物集合体的属性,而成为渗透至人们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寄托着人们特殊心理情感的一种特质性的文化载体”。如此看来,如单独谈《文心雕龙》的珠玉用语,是否有小题大作之嫌?但就《文心雕龙》的研究现状而言,着实应从细处着眼,探究刘勰美学理论构建中所体现的民族特色,并对之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有益于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建设。这样一来,频见于《文心雕龙》中的珠玉用语。正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文心雕龙》的核心在于谈论文章,为了言说文章,刘勰对以往文献的引用常会断章取义,如“辩虽雕万物”在《庄子》原文中是说:帝王即使很有辩才,也不需对国事亲力亲为,而刘勰则说“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情采》)。《文心雕龙》中的珠玉用语大多与此相类,刘勰对珠玉用语进行了化用,使其偏离本意而同文章审美发生了联系,这有待我们从多维角度作细致解析。在具体研究时,须在“玉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刘勰对珠玉用语的灵活化用”两个层面上把握好,不可脱离语境曲解刘勰思想。   以“珠玉”之眼来看《文心雕龙》,会发???这部著作果真是良玉盈箧、琳琅满目:自然界“日月叠璧”,“泉石激韵、和若球锃”(《原道》),朝觐时“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章表》),文艺品评方面则更多,说《孙子兵法》“辞如珠玉”(《程器》),论文章有“隐”如“川渎之韫珠玉”(《隐秀》),谈文章乏“秀”如“巨室之少珍”(《隐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传统珠玉文化的外表之内一定潜伏着中华美学的奥意与妙趣。著名学者宗白华较早发现了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义,他曾说:“我们在新石器时代,从我们的日用器皿制出玉器,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对于后世发展起来的瓷器,宗白华认为它体现了珠玉审美精神:“瓷器主要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   宗白华发现并揭示了玉在中国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玉与玉器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的享受,并非仅仅是物质的把玩,人沉浸于审美的艺术境界之中,与玉器“对语、情思往还”,在较大程度上而言,美玉及美玉浸润下的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精神。宗白华在谈及“错采镂金的美和芙蓉出水的美”时,进一步强调了玉的审美精神:“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采,但是含蓄的光采,这种光采是极绚烂,又极平淡。”以上这段话着眼于玉的光彩,将玉的审美与诗文审美联系起来,又将玉的审美进一步推及到“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可见,玉的光彩的视觉美感已上升到精神的美感,成为一种审美的境界。宗白华指出了玉的审美与文艺美学的联系,这一联系所蕴含的奥秘很值得玩味与思索。著名学者杨义曾说,“做学问应该是开放的,在这个知识系统里面放进另一个知识系统……放进来之后我就要对话,智慧是在交叉中升华的。学科的进展往往是一种学科视野中增加另一种学科视野,产生了对话关系,生成了新的学思空间”,受杨义先生话语的感召与鼓舞,笔者勉力在珠玉与文章之间进行交叉研究,力求能为《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提供新的阐释维度。透析分解珠玉与文章审美关系的过程,就是打开中国美学多彩卷轴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品味着,走上理解之途。   二、《文心雕龙》珠玉用语总览   《文心雕龙》中的珠玉用语大致可分为如下九类:(1)泛称为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