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方言与民俗互动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方言与民俗互动关系

试论方言与民俗互动关系   摘要:方言与民俗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以合肥为例,一方面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合肥民俗在方言中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另一方面方言对合肥民俗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方言与民俗的发展具有非对称性。   关键词:合肥方言;民俗;影响;非对称性;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6-0163-004   引 言   方言与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一方面,方言能够反映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地域文化典型表征的民俗,植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方言的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而言,因为某地存在某种民俗,才会产生与之相关的方言(词语),将民俗反映出来。而某地方言在语音词汇上的一些特征,也会影响到民俗,使得各地的民俗不尽相同。民俗与方言二者的关系可谓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这一点如伍子胥在《吕氏春秋》中所言:“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本文试图将合肥方言与民俗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侧重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深入分析具有浓厚合肥地域色彩的合肥民俗在方言中所打下的深刻的文化烙印,研究方言对合肥民俗的形成所具有的关键作用。   一、 民俗对合肥方言的影响   温端政(1988)指出:“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民俗的形成与推广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1]由此可见,民俗文化对方言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能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它的地域文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兼具北方豪放和南方婉约的文化品格。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合肥民俗对合肥方言(词语)的影响。   (一)岁时节日习俗催生系列方言词语   《颜氏家训》有曰:“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这是我国较早从民俗的角度对方言予以解释的,足见民俗对方言的影响。岁时节日主要源于古代历法与季节气候,其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往往与原始崇拜、迷信活动有关,与之相伴随的各地岁时节日习俗异中见同,同中有异。合肥的岁时节日习俗既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也有反映地方特色之处。兹略举数例。   1. 催生茶。合肥地区孕妇产前产后的日子里,家人定会请吃红糖水鸡蛋,谓之“茶”。例如,旧时孕妇在临盆的前几天,会回娘家一趟看望家人,因为坐月子是不能回娘家的,这时候娘家的姑嫂婶婶们就会送催生汤,如炖熟的鸡汤挂面,或者红糖水鸡蛋,称之“催生茶”。又如“吃喜茶”,宝宝出生9天后要“做九日”,亲朋好友到家里祝贺,先要吃喜茶,喜茶的内容也是红糖水鸡蛋。   2. 整十岁。在合肥地区,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人们最看重的主要有做九日、抓周、整十岁、结婚和生子。逢这几个日子,亲朋好友定会隆重祝贺。“整十岁”一词在合肥是指给小孩过九虚岁生日的仪式。办“整十岁”,亲朋好友前来道贺,用篮子拎着二斤面(经济条件好的话送四斤面)、两条糕、一些布料、童鞋、童袜等,盖上红布,一起来吃饭热闹一番;孩子的家长一般要“回礼”,内容是一筒面和一条糕。为何会称为“整十岁”?这可能与合肥民间“做九不做十”的习俗有关,民间给老人做寿也是如此,只做含“九”的寿,如五十九岁生日做六十寿,六十九岁生日做七十寿,依此类推。“九”意味着长久,而“天道忌盈”,提前做寿,寓意留有余地,以享后人,所以“不做十”。   3. 打晃[2]84。每年腊月,合肥地区的农村为了迎接新年,会将家中喂养的猪杀了,宴请至亲和左邻右舍,名曰“打晃”。“晃”在合肥方言中指的是猪血,“打晃”即吃猪血的意思。与此相关,出现了“油渣”、“烧血晃”、“紧血晃”等方言词语。“油渣”是猪油凝炼后的产物,即将猪肚里扒出来的猪油洗净切好,放入锅里用急火煸炒,最后浮在油上面的一层。“油渣”沥干后还可以给孩子们当零食吃。“烧血晃”是“打晃”的一道主菜,杀猪时用干净的盆接新鲜的猪血,等猪血凝固后,倒入加水的锅内烧开,这个过程又叫做“紧血晃”,即让猪血成形,然后将猪血切成块状,放上姜、葱、蒜、辣椒等作料爆炒,等五六成熟时再加上青菜烧熟即可。   4. 南瓜粑粑。这是一种每年冬至早晨要做的食物,具体做法是将南瓜去瓤,蒸熟,捣烂,与面粉和在一起,做成小饼,然后放入油锅炸,味道香甜可口。合肥人很重视冬至这个节气,认为冬至之后阳气开始上升,古人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福祉,要举行祭祀、游乐等庆典。而今祭祀、游乐等庆典活动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活动——吃南瓜粑粑,据说给儿童吃后肚子不会疼。   5. 七月半。又叫“中元节”、“鬼节”。在合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要避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