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男子尊称缀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对男子尊称缀词

中国古代对男子尊称缀词   摘 要:古代中国属于一个男权社会,在这样的民族背景下,人们对男子的称呼也是非常讲究的。本文通过对古典文献的查阅,发现中国古代在对男子尊称方面有几个典型性的缀词。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对这些缀词进行了归类分析,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明,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古典文献。   关键词:古代 男子尊称 缀词   古代中国属于一个男权社会,在这样的民族背景下,人们对男子的称呼也是非常讲究的。本文通过对古典文献的查阅,发现中国古代在对男子尊称方面存在着词缀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缀词:圣、公、子、下。   一、圣   对技艺超群或某个门类造诣极深的人的尊称,也尊称帝王为圣。有两种表示法:一种称为“某圣”,一种称为“圣某”。   (一)“某圣”   (1)宋王观国《学林-圣》:“古之人精通一事者,亦或谓之圣。汉张芝精通草书,谓之草圣;宋博琰仕武康、山阴令,咸著能名,谓之傅圣;梁王志善书,卫协、张墨皆善史书,谓之书圣;唐卫大经邃于《易》,谓之《易》圣;严子卿、马绥明皆善围棋,谓之棋圣;张衡、马忠皆善刻削,谓之木圣。盖言精通其事,而他人莫能及也。”   例(1)中的“草圣、傅圣、书圣、《易》圣、棋圣、木圣”,他们的形式均为“某圣”,所表达的意义是对某个门类有卓越表现的男子的尊称。   (二)“圣某”   (2)《汉书卷杨雄下》:子墨客卿问于翰林主人曰:“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沾而恩洽,动不为身。”师古曰:“言忧百姓也。”   (3)《后汉书卷八六》:尚书令虞诩独奏曰:“自古圣王不臣异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兽心贪婪,难率以礼。”   例(2)中的“圣主”、例(3)中的“圣王”都属于“圣某”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还经常用于尊称封建时代本朝为“圣朝”“圣代”“圣世”。   二、公   古代尊称男子之词中“公”是比较普遍的。我们可以从古文中找出很多“公”的例子,大体可以将其总结为两类:第一类,是下对上;第二类是对年长者或者尊敬的人的尊称。   (一)下对上称“公”   (4)《韩非子-难??第三十七》: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恼。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5)《汉书-韩信传》:“上曰:‘所追者谁也?’曰:‘韩信。’上复骂曰:‘诸将亡者已数十,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例(4)中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即下对上的关系,他在“公胡其不雪之以政”中使用的“公”,指的就是齐桓公。例(5)有明显的词语表明了这里的“公”所出现的环境是一种下对上的关系环境。“上复骂曰”中的“上”即指明了这一关系。   (二)对长者或者尊敬的人的尊称   (6)《方言》卷六:“叟、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叟,或谓之艾;周、晋、秦、陇谓之公。”   (7)《汉书-沟洫志》:“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颜师古注:“郑氏曰:‘时人多相谓公。’此时无公爵也,盖相呼尊老之称耳。”   例(6)中的“公”是年长者的尊称。例(7)向我们说明了当时大家相互之间的称谓也多为“公”,这里的“公”也只是出于礼貌的表达需要。   三、子   单用或用在姓氏前后,表示尊称男子或者老师。另外,“子”单用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一)对老师的尊称   众所周知,先秦诸子,如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他们的身份都相当于我们后世的老师,因此后人将其姓氏放在“子”前,都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8)《论语-学而》:“子曰:‘学而实习时,不亦说乎?’”邢昺疏:“子者,古人称师曰子。”   (9)《公羊传-隐公十一年》:“子沈子曰:‘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何休注:“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   以上两例都表示了“子”在古代多用于对老师的尊称。除此之外对于有德的男子,即使他不是老师,在一定的环境中也会有人称之为“子”。   (二)对有德之人的尊称   (10)《毂梁传-宣公十年》:“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其曰王季,王子也;其曰子,尊之也。”范宁注:“子者,人之贵称也。”   例(10)中王季并非老师,但因德行倍受世人称赞,所以人们尊称其为“王子”。这里的“子”便是对于有德之人的尊称。   四、下   下,方位词,表示处所。用在相关的词后敬称对方,是古时以卑达尊的表示方式,意思是不敢直接指称对方。常见的有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门下等。笔者在此主要讨论“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一组尊称的用法。   (一)“陛下”   (11)《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例(11)中,“陛下”尊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