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僵硬世界留下柔情
为僵硬世界留下柔情
中国是诗歌古国和大国。以诗育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时至今日,在现代教育理念的烛照下,“诗教”更成为学校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当中,具有树人以德的现实意义。
一、诗教是境界教育,培养责任感、使命感
中国的“诗教”传统古已有之,孔子曰:“不学诗,无以立。”(《论语·季氏》)而诗教的目标何在呢?《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是中国古代对人的道德要求,由此可见,诗担负着教化的重要责任,不仅以个体的“立人”为目标,更意在培养个人平和温厚的德性,从而塑造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诗教首先是一种境界教育,培养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主线,也是衡量个人德性的重要标准,因而一直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变迁,教育的方式方法也渐趋多元化,而以审美、情感和心灵教育为指向的“诗教”,无疑是进行责任感、使命感教育最细腻也最直接的切入点。因为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诗经、汉乐府到鼎盛的唐诗甚至现代诗歌,无不充满了可读可颂、可学可书的经典,题材也广泛多元,无疑是开展诗教的丰富资源。
南宋陆游的《示儿》一诗满含悲怆情绪,抒发了面对故国沦丧却无力改变的赤子之心:“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一生写作的九千多首诗作中,始终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至深,传颂千古。许多边塞诗也洋溢着同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对边地生活和自然风物的描写中传达出思念故国的强烈情感,王昌龄的《出塞》即是一例。其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更是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保家卫国。此诗气势流畅,雄浑豁达,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再如曹植的《白马??》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光辉,诗的末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集中展示了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样的诗作,对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容易引起共鸣的。此外,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展示了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使命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对诗人生平经历和诗歌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为学生解读诗歌提供充分的语境;讲授时要从诗句字面含义进行延伸和深入,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古典诗词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文学形式展现的民族历史,也包括民族的文化记忆、人格记忆。中国古代的优秀诗人无不将自身对自然宇宙、人类生存、国家安危的关注与思索融入篇章,“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理想使他们的诗作呈现出磅礴的气魄、深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使命感,能给今天的青年人以震撼心灵、启迪智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
二、诗教是人格教育,培养高尚情操
林语堂谈到中国诗歌时,认为它“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中国诗歌中对理想世界的歌颂、对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净化,使得身处纷扰世事中的人们内心葆有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崇高精神的向往。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其中别有真意,借写朋友间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自身的执着信念。首两句中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落寞心情;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表达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以及坚持操守的信念。早在六朝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人格。在此诗中,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口信,借以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充分阐释作品的背景,使学生领会诗中深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进取精神。中国古典诗词中表达高尚情操的诗篇比比皆是,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中的坚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中的执着;“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中的高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悲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