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剑气箫心”看龚自珍诗作中生命体验.doc

从“剑气箫心”看龚自珍诗作中生命体验.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剑气箫心”看龚自珍诗作中生命体验

从“剑气箫心”看龚自珍诗作中生命体验   摘 要:龚自珍的诗文是一面镜子,它烛照社会人生,洞察风风雨雨,在心灵深处作个性化的评判。“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为心声,烙上了他生命体验的真迹。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对政治理想破灭、对人生际遇坎坷的真切而细腻的体验,并将这凝萃于其诗文的灵魂——“剑气箫心”中。这是龚自珍诗文的真谛,是需要解读的关键,更是他艰难生命特色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龚自珍 诗歌 生命体验 剑气箫心   引言   一袭长衫,一身傲骨——这是龚自珍定格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他的诗作,在近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后人的创作影响极大。200多年来,研究龚自珍的学者不计其数。其中对其诗作的研究,或是从“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方面;或是从“绮丽鲜奇,气势磅礴”的思想感情方面;或是从“风发泉涌,不堪一世”的狂放气质方面;或是从“高吟肺腑走风雪”的人生追求方面。的确,龚自珍诗歌影响到了整个中国近代诗坛,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开启了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历程。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他诗作中“剑气箫心”的诗作灵魂方面来论述诗歌中蕴含的生命体验。   纵观龚自珍的一生,充满了跌宕曲折的故事。中国近代史的前夕,西风东渐,身为一代思想觉醒者,是多么难能可贵啊。龚自珍在《漫感》中写到:“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剑气箫心”是龚自珍诗词之魂,这个词用来形容他是最为恰当的,敢忧敢愤,放言无忌,敢爱敢恨,哀乐过人。他的诗文针对现实而发,敢于揭露矛盾,饱含着深刻的思想,强烈的爱憎,充满了对社会腐恶的批判和抗争,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索。这四个字也道出了龚自珍豪情与愤怨的心境。   一、一剑箫声远,一曲功名淡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的情感隐喻。龚自珍的诗时常用到“剑气”与“箫心”两个意象。“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消魂味”,“剑气”是定庵豪气干云的济世救民抱负,“箫心”则是他苍凉归棹的人间无奈。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形成其“剑气”“箫心”并存,豪旷、悲慨同在的独特艺术风格。喜欢这样的诗句,喜欢这样的情怀,不管是踽踽独行在黄沙漫漫中,还是持杯对饮在清辉月光下,都会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耐人寻味。   都说文如其人,诗词更是一个人品性气节的表征。“剑”大多象征豪情壮志,“箫”寄寓着幽思哀怨。借“剑”“箫”吟咏的诗句,大都交织着诗人的豪情壮志或理想受到压抑的忧愤之情。龚自珍在《漫感》中写到“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在《又忏心一首》中写到“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在《已亥杂诗》第九十六首写到“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一剑是诗人对荒诞不羁、狂放风度的追求,一箫是诗人对悱恻情怀、凄美境界的流连。这样的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正气侠骨和救人醒世的情怀,让人觉得气势雄壮,正义凛然。   追寻龚自珍的生命体验,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感其实是有渊源的,这些感受与他的生命历程关系密切。龚氏一生傲睨,际遇也极坎坷。出身经学世家的龚自珍,外祖父极寄其于厚望,弥留之际写给他七个字:做名臣,不做名士。他以宋代名臣王安石作为自己的人格偶像,乃至日后参加殿试,龚自珍在写作策论文章时也毫不畏言自己受到王安石的影响。所以他的诗作中,也就透出了沉重的政治忧患意识。   二、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   说到“剑”和“箫”,这既是龚诗中经常吟咏的对象,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剑气箫心,亦豪亦秀,它是正义与力量的化身,也是人格与理想的象征。那一句“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使人想起了李白凌然于天地间的不羁,一把龙泉宝剑刻出了整个大唐诗歌的痕迹;那一句“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使人想起了虞姬伴着绝然与凄美的舞姿,和着诀别的吟唱,带着对爱情的执着,携着对项羽的深情,她剑锋微转,绝尘而去,留给后人一个凄美的笑容;那一句“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使人想起了谭嗣同,带着那一束民族的浩然正气,最终化为了一座巍然于历史的丰碑。   中国式旧文人,大多有极浓厚的忧患意识。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调。古时士大夫,求官求隐两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龚自珍所处,正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山雨欲来,败相已成,所以借此来抒己之志,由此可见一斑。但是江湖也有英雄末路的悲壮,美人迟暮的忧伤,无人理解的寂寥,所以有人发出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叹。对于这世间不能回避的事情和无可喻状的情感,一剑一箫,是最佳的应对和抵挡吧。   如沧海一粟,也许在历史的画卷前,龚自珍总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在他二十八岁到四十七岁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中,龚自珍走进官场,在腐败、黑暗的宦海里孤身奋斗,宣扬“更法”“改图”。在国势衰败,社会危机和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