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近代工业一波三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近代工业一波三折

贵州近代工业一波三折   贵州近代工业始于清末,但一阵热潮之后缓慢下来;抗战时期得到一个特殊机遇兴盛起来,战后又渐衰萎;1958年前后有一个小的起伏。几次兴衰,一波三折,与全国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贵州近代工业发展的曲折道路。   清末及民国年间两起两伏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清末贵州近代工业兴起,在全国有一定地位。光绪十年(1885),贵州巡抚潘霨奏请开采贵州矿产,于次年在省城设立矿务公商局,并在镇远、常德、汉口、上海设立分局“凑集商股”,购置机器创建贵州近代工业企业——青溪铁厂,在英国购置全套炼铁、炼钢设备,以江南制造局候补道员潘露为总办,在上海聘请了法国人罗克莱等5名工程师,于光绪十六年(1890)生产出“天字一号”铁锭,拟将产品运往常德、江口、上海销售。青溪铁厂是我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先驱,比湖北的汉阳铁厂还要早,在引进机器设备、技术人才和招商引资方面都是很早的,还率先采用股份制,但因官僚体制及资金、焦煤等因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办。继之而起的是英法水银公司,它是一家外资公司,以机器生产开采万山汞矿,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光绪二十八年(1902),法国来福公司与贵州签约创办中外合资“华洋正安铅矿公司”。光绪末年督办云贵矿务的唐炯聘请东洋技师在威宁等地开采铜矿,贵州巡抚林绍年委安顺知府瞿鸿锡在安顺设立丰泰矿务公司,清末实行“新政”时在贵阳设立农工商总局及官钱局。宣统元年(1909),盐商华之鸿创办贵阳文通书局,派田庆霖等到日本采购机器设备和学习印刷技术,是贵州最早的私营近代工业企业,在全国仅比商务印书馆晚两年。宣统二年(1910),熊静安创办贵阳皮革有限公司,使用机器生产和化学药品制革。   清末贵州近代工业骤然兴起,大都“早产早夭”。进入民国以后,在长达23年的军阀统治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加之交通制约和财力不足,近代工业举步维艰,虽有某些工业出现,但发展相当缓慢。   这一时期的近代工业,除兵工厂外,都是民办的轻工企业,制革业有顺昌制革厂、振华制革厂,火柴业有贵阳惠川火柴厂及协昌、德??、义昌、燧明等火柴厂,印刷仅文通书局一家,永丰造纸厂收回后改为西南造纸厂,生产肥皂、蜡烛的化工厂多是一些家庭化工厂或规模很小的厂家,有几家小玻璃厂和针织厂,陶瓷厂和炼油厂均为半土半洋。   抗日战争爆发,急剧改变了贵州的地理区位。东北、华北沦陷,矿产资源为日本侵占,开发西南矿产提上了重要的日程,贵州成为实业部、资源委员会关注的重点,把人力、物力和投资转向贵州。由于战争的需要,服务于军事的兵工厂、飞机制造厂、汽车修理厂、机械厂、轮胎厂纷纷迁往贵州,推动了机械、化工等工业发展。由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城市被占,物资供应紧缺,而人口又迅速增加,贵州轻工业有了广阔市场和发展空间,刺激了各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沦陷区疏散的人口大量注入贵州,他们带着资金、技术在贵州创业,兴办起许多工厂。   抗战期间,贵州进入了“战时经济”的主流圈,外来的资金与贵州资源结合,科技人才与贵州开发结合,有资源、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工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把贵州延缓了20多年的近代工业推向新的高潮。贵州过去没有的工业大都在这一时期出现,贵州已有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抗日战争给贵州带来了一个“特殊的机遇”。但是这种“机遇”是在战争环境中出现的,抗战胜利后许多条件很快消失,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源减退。不过,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说成是“流水式”开发。因为在“大复员”之后,工厂并没有大量迁走,许多工业后来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例如卷烟、橡胶、汽车制造、电力、化学工业等。技术人才虽有相当一部分返回原地,但不少在贵州已安家落户。抗战胜利后贵州工业的衰退,主要是退出了经济主流圈,投资重点转移,人才向外流动,市场逐渐缩小,不再具备抗战期间工业发展条件,在“内战”开始以后更显得衰落,所以解放初期面临着一个残破的局面。   “大跃进”前后的贵州工业   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工业,无疑是贵州在新中国工业建设起步的基础。解放初接收的“官僚资本”,主要是贵州企业公司和资源委员会经办的企业,如贵阳电厂、贵州烟草公司、贵州水泥厂、贵州玻璃厂、贵州火柴厂、贵州蛋厂、筑东煤矿、大兴面粉厂、遵义酒精厂、贵阳模范工厂、修文发电站、豫丰纱厂等。还有一些兵工厂,经过改造成为贵州的“国营工业”。私营工业门类多、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全省1339家企业分属42种行业,绝大部分是几个人的小厂和手工作坊。化学工业厂家最多,除贵州化学工厂、青山矿业药品厂、一元化工厂,新筑制酸厂等稍有规模而外,大部分是小型酒精厂和化学工业社。机械工业只有中曹机械厂、马王庙修车厂、新生五金厂几家有较多设备,其余的多是从事修理、制造零部件及翻砂的小厂。像样的纺织厂仅豫丰纱厂一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