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考古颠覆历史传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被考古颠覆历史传说

那些被考古颠覆历史传说   传说中的周王陵埋葬的是周文王父子?   气势恢宏的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掉?   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说法准确吗?   考古,是什么?很多人说是挖宝,但在考古学者眼中,考古是现代人通过科学研究对古代故事的情景复原活动,通过考古,还历史以真实。在近些年考古发现中,不少颠覆了我们固有的认识,也推翻了一些历史传说或者史书记载……   传说中的周王陵 考古证实为秦王墓   在咸阳市城北6公里处,有南北两座古墓,相距百米,均呈覆斗形,传说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间毕沅立的石碑以及明清两朝所立石碑40余座。但是,它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周王陵呢?   考古结果证明传说有误,周陵其实是战国晚期的秦王陵墓。2007年,考古人员对陵园进行全面勘探,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亞”字形,在陵园内地表散落有大量的残砖块、瓦片,残瓦片外表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素面圆瓦当在战国早期还有一些,战国中晚期已甚少。其中葵纹瓦当同于秦咸阳遗址所发现的纹样。   考古专家说,之所以认定是秦王墓主要有三大依据:一是根据《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可见自宋代,就有周陵的误传。二是陵园的布局为南北方向,而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亞”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三是最重要的是在考古中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应为战国晚秦时期。考古专家推测周陵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   解开了周陵的谜团,那么西周王陵在哪?至今还是个谜团。有说在西安郭杜附近,也有说在咸阳附近,也有说在周公庙附近,至今没有定论。   火烧阿房宫 项羽含冤2000多年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缦回,檐牙高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给人们勾勒出了一幅金碧辉煌阿房宫的场景,最终因西楚霸王的一炬,而化为灰烬。2000多年来,项羽都被认为是火烧阿房宫的罪魁祸首。   传了2000多年的谣言也止于考古发现!原阿房宫考古队队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资深考古专家李毓芳说,通过她多年的考古发掘,阿房宫根本没建成,更谈不上被项羽付之一炬。   资料显示,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仅有东汉——北朝时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遗存和墓葬。考古专家介绍,前殿夯土台基南侧均为建筑台基时人们所踩踏过的路面。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因工程未能完成,所以台基上面的南墙还没有建,台基南侧的路土还没有妥善处理,这说明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   这意味着《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只是图纸上的设计,未能得以实施,也就不可能有火烧阿房宫了。   其实,史书也没有明确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是对咸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而没有提到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也只字未提火烧阿房宫。项羽火烧的秦咸阳宫,这在考古中得以证实,咸阳宫发现大量的火烧土。   那么,是谁把这场火灾“移”到了阿房宫?明确指出阿房宫被大火焚毁过,最著名的人要算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李毓芳说,杜牧其实是借古讽今,说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希望统治者爱护本国百姓。   秦陵甲胄出土 改变“秦代无头盔”之说   人们在秦陵参观时,往往被兵马俑所震撼,而令人费解的是兵马俑中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戴头盔,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秦人尚武,不怕死,才会在战场上光头赤膊,不戴头盔。然而在1998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发现了石铠甲坑,出土的石质头盔,该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军事装备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也改变了学术界“秦代无胄(头盔)”的传统认识。   据介绍,石铠甲坑总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是迄今为止秦陵园城垣以内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陪葬坑。1998年7月至1999年1月,秦陵考古队对该坑进行试掘,发掘面积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