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成因探析及其反思.docVIP

幼儿园“小学化”成因探析及其反思.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幼儿园“小学化”成因探析及其反思

幼儿园“小学化”成因探析及其反思   摘要:“小学化”不仅仅是一个现实问题,它还是一个“历史问题”。从清末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萌生了“小学化”问题开始,经五四运动到抗战前这段时间内的去“小学化”运动,到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前的“智育”重现,再到建国后政府对幼儿园“小学化”立场的“摇摆”与复归,都证明了我国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的“痼疾难医”。而从目前现状来看,家长的教育观念更是诱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若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从幼儿园层面加强对教师、对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得到及时的扭转,使理论研究更加得到重视而走向深入,从而从根源寻找到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出路。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化” 历史演变 体制 应试教育 幼小衔接   自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以来,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再次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不仅各地方教育部门为响应教育部规定而纷纷转发并出台相关政策来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而且媒体也以“讨论”“专题”等形式对这一现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学前教育界更是围绕此“热点”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的探讨。然而,学界对该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其现实层面,而没有察觉到这一问题的历史层面。把握问题的历史“脉搏”, 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明晰、更理性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幼儿园“小学化”的历史流变,是我们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之举。   一、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历史演变过程   幼儿园“小学化”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方式。所谓“显性的表现是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教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幼儿端坐静听,教师始终处于讲解的状态。”而所谓隐性的表现,“其典型特点是教师的教育行为中存在着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幼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应有的自由,教育过程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和快乐。”比照这一幅“小学化”“素描”,我们??是可以在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长廊中发现其熟悉的“身影”。   (一)清末: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开启幼儿园“小学化”序幕   20世纪初期《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学前教育在教育史上翻开了新篇章。它“开始摆脱过去基本上由家庭进行的封建传统模式,逐步向由社会专门教育机构组织实施的方向发展。”它也是第一次将幼儿园(清末称“蒙养院”)纳入学制系统而使其成为学校系统中的一部分。   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院的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且其关于蒙养院的授课办法及教材选用的规定不仅保留了封建传统,而且还开启了蒙养院“小学化”的序幕。《章程》规定:“应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烈女传》《女戒》及《教女遗规》等书……每家散给一本……初等小学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语甚浅显,地方官宜广为刊布;妇人之识字者即可自看自解,以供自教其子女之用。其不识字不能自行观览者,或由其夫、或请旁人为之讲说;有子者母自教其子,以为入初等小学之基”。可见,清末的蒙养院不仅没有顾念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更不懂儿童心理,由此导致蒙养院的育儿方式与小学堂无异。这正如张雪门所评述:“……要形容这一时期的幼稚教育,和现在注入式的小学十分类似”。   (二)五四运动到抗战前(1919-1937):用幼稚园改造家庭教育,首倡去“小学化”   随着清王朝的垮台,清末这一蒙养院“小学化”的风气在五四运动到抗战前这段时间里被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前是我国幼儿园的借鉴、反思与实践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着力于借鉴并反思幼稚园“西方化”与探索幼稚园“科学化”“本土化”“平民化”相互交融。此时人们认识到幼稚园的职能应主要包括:谋求幼儿的幸福成长、 解放母亲或妇女、改造家庭教育的弊病、培养新人改良社会等,并还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些致力于起着实验、推广、示范作用的幼儿园。与上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对幼儿园的认识无疑更加科学化、全面化和深刻化,具体表现为要求幼儿园的本土化、平民化、需求化、福利化和科学化的愿望越来越迫切。   另外,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发现了儿童”。由于受到欧风美雨的滋养以及精英阶层现代意识的觉醒,这时期的国内掀起了一股研究儿童、尊重儿童乃至崇拜儿童的热浪。鲁迅、周作人、丰子恺、陈鹤琴、张雪门等便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受其影响,幼稚园开始摆脱日本式幼稚园的“小学化”倾向,而转向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并开始探索幼稚教育的特殊性。谋求幼儿的幸福成长,也成为这时期教育部门及大部分幼稚园的共识。如在1932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中,规定幼稚教育的总目标之一为“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