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揭开“桃源人”神秘面纱
揭开“桃源人”神秘面纱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虚实相间,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吟咏之余,心中生疑:“桃源人”究竟何许人也?又缘何至此?笔者不揣冒昧,略述己见,恳请大家指正。
一、并非“避秦时乱”者的后人
有人认为,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桃源人”(渔人进入桃花源所遇之人)是“避秦时乱”者的后代,理由是:
(一)《桃花源记》中,渔人偶然进入桃花源,应邀到“桃源人”家中做客,听到他们讲述自己的来历:“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二)在《桃花源诗》里,作者也写道:“赢氏(秦王朝)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由此看来,“桃源人”的来历似乎已经很清楚了,不该再有什么疑义;但是如果据此认定“桃源人”就是“避秦时乱”者的后人,未免有些轻率。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1]其实只要稍作分析,便不难发现《桃花源诗并序》中颇多耐人寻味之处。略举一二如下:
其一,“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一群与世隔绝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山里人”(桃源人),他们的话(方言),渔人能听得懂吗?如此漫长的岁月,汉语的发展变化自不必多说,即使是同一历史时期两个不同方言区的人初次相逢,彼此都能听懂对方的话吗?能够进行深入交流吗?
其二,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什么呢?“……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怎么理解?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P170课下注释:⑨{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对渔人来说,这“外人”自然是指东晋太元年间的世人。这就更令人感到奇怪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人”怎么会和东晋人穿着一样的衣服、从事着同样的“种作”呢?况且,《桃花源诗》中不是说过桃源人“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吗?如果“桃源人”的礼法真的沿袭古制,衣服也依旧保持先前的样式,那么渔人目睹桃源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又该做何解释?
“不识庐??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这些问题都在表明:桃花源并不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桃源人”也绝不是他们的后代。至于说”桃源人”与世隔绝五六百年,更是无稽之谈。那么“桃源人”究竟是一群什么人呢?他们又为何来到这里?
二、云开雾散,水落石出
纵观渔人的行踪及其见闻,可以得知:
(一)“桃源人”与渔人及太守有着共同的语言
何以知之?且看文中描述:(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渔人与“桃源人”使用的应该是同一种语言。那么,渔人见到太守又如何呢?“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可见无论是桃源人、渔人,还是太守,他们都在用同样的语言进行交流。否则,渔人与“桃源人”说话使用一种语言,见到太守又该使用另一种语言了。然而文中描绘的情况并非如此!
(二)桃源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也就说,在这块安宁、幸福的乐土上,“桃源人”每日的劳作、他们的衣着服饰都与当时外面的东晋世人完全相同。(这是渔人亲眼所见的)。
相同的语言,相同的衣着,相同的“往来种作”,如此种种,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不,这是作者的着意安排,其用心的良苦也体现在这里!作者正是要通过隐晦曲折之笔,含蓄委婉地暗示读者:生活在桃花源中的,并不是别的什么人,而是东晋王朝统治下的一群贫苦不堪、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诚如斯言:避乱。当然,他们不是“避秦时乱”,而是避“晋时”乱!这样,所有的疑难便可迎刃而解了:一群饱受战乱和徭役之苦的东晋百姓,为了避难,为了生活,不惜背井离乡,逃进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在这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环境中,他们互相帮助,辛苦劳作,过着平等欢乐、和平宁静的生活。因为与外界相隔时间并不久远,所以渔人才会看到桃源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渔人和“桃源人”才会有共同的语言进行顺利交流。
袁行霈教授在谈到《桃花源记》的故事时也指出:“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2]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则指出:“至其所避之秦……与始皇、胡亥之嬴秦绝无关涉。”[3]又是一个例证。
关于百姓逃亡一事,《晋书》《宋书》都有明确记载。据《晋书·刘毅传》载:东晋末年,战乱频仍,江州一带,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4]到刘裕篡权,晋宋易代之际,人民逃亡的情形更为严重。据《宋书·荆州蛮传》记载:“宋民赋徭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所在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