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选择策略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选择策略课件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方式? 外科重症病人:循证医学 TEN: 80%可耐受。 EN+PN: 10%可接受混合形式。 TPN: 10%无法耐受EN。 TPN给我们喘息的机会,但最终想办法是如何使用EN。 如何判断肠内营养是否能开展? ?第一天:4-6小时检测胃潴留,胃潴留液200ml,只要无明显腹胀,无肠内营养禁忌症,可给予肠内营养。 ?美蓝吸收实验。 ?肠鸣音: ?危重病人听不到肠鸣音很常见,并不意味小肠没有吸收功能。不要因为没有肠鸣音,而停止EN或降低速度。 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实施时机 进入ICU24-48小时内, 血液动力学稳定、无肠内营养禁忌症。 如存在休克或使用大剂量升压药等急性复苏早期阶段暂缓。 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应尽早开始 延迟营养支持将导致重症患者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很难为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 营养摄入不足: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血源性感染相关,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应充分考虑到受损器官的耐受能力。 严重肝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严重氮质血症、严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营养支持很难有效实施。---这往往是预后差的病人。 肠内营养最少给多少? 重症病人 急性应激期营养支持 允许性低热卡 喂养原则 允许性低热卡喂养 目的:避免营养支持的相关并发症,高血糖、高血脂、高氮血症、高碳酸血症。 供能超出机体代谢负荷将加重代谢紊乱,脏器功能损害。--过度喂养。 能量:20-25千卡/KG/DAY 应激期渡过,增加, 目标喂养30-35千卡/KG/DAY。 危重症病人普遍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 胃肠功能障碍 消化、吸收障碍 粘膜屏障功能障碍 动力障碍 危重症病人普遍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 消化吸收功能不全 常见:老年人,重度创伤,消化系统问题及疾病,术后,长期卧床…… 。 胃肠道粘膜结构功能不全 常见:创伤或者手术后应激,胃肠道疾病,胃肠道手术,进食不能或者不足。 危重症病人普遍存在胃肠道功能障碍 重症病人普遍存在 胃肠道功能障碍。 开展肠内营养采取 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 什么是序贯肠内营养治疗(SENT*) 根据胃肠道功能,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 对于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 首先提供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当肠内营养耐受困难时,可加上部分胃肠外营养) 逐步过渡到胃肠道功能完整后提供含多种膳食纤维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 ICU病人营养支持的选择策略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较及应用指征 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的比较 肠内营养制剂间的比较 营养补充 免疫功能 耐受性 危重病人使用肠内营养途径(管道) 血糖及代谢应激调理 总结 ICU病人营养支持的选择策略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较及应用指征 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的比较 肠内营养制剂间的比较 营养补充 免疫功能 耐受性 危重病人使用肠内营养途径(管道) 血糖及代谢应激调理 总结 ICU病人营养支持的选择策略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较及应用指征 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的比较 肠内营养制剂间的比较 营养补充 免疫功能 耐受性 危重病人使用肠内营养途径(管道) 血糖及代谢应激调理 总结 ICU病人营养支持的选择策略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较及应用指征 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的比较 肠内营养制剂间的比较 营养补充 免疫功能 耐受性 危重病人使用肠内营养途径(管道) 血糖及代谢应激调理 总结 ICU病人营养支持的选择策略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较及应用指征 早期肠内营养与延迟肠内营养的比较 肠内营养制剂间的比较 营养补充 免疫功能 耐受性 危重病人使用肠内营养途径(管道) 血糖及代谢应激调理 总结 * * 人体内蛋白质消化吸收的过程 (整蛋白)蛋白质 经胃蛋白酶等消化 分解成多肽 (胃) 经胰蛋白酶等消化 分解成短肽和游离氨基酸 (小肠) 短肽和游离氨基酸 经刷状缘吸收进入门静脉 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 蛋白质合成 (肝脏) (以短肽吸收为主) 短肽吸收是蛋白吸收的主要途径 蛋白质在正常人体中的吸收形式主要为短肽 (67%), 其次为游离氨基酸(33%),而非仅仅游离氨基酸。 Zaloga GP et al,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1990; 5:231-237. 短肽比游离氨基酸更易吸收 李勇等, 肽营养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蛋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